Published on

【别害怕冲突】读书笔记

Authors

《别害怕冲突》教会你如何把争吵变合作!这本书揭露冲突背后的沟通密码:放弃“赢”的心态,用倾听、提问和共情将对手转化为伙伴。核心技巧包括搭建“金台阶”保全对方颜面、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思考、避免传达信息改为双向沟通。掌握这些策略,你不仅能化解分歧,更能建立深度信任,让每次对话都成为共赢的契机!


冲突沟通的共识之道与基本要素

  • 当我们与对方持截然不同的观念时,我们应如何缩短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
  • 如今,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更倾向于让我们陷入无尽的争吵和恶意当中。
  • 一个人的信念可以被改变,沟通是一种改变信念的好方式,强迫则是一种糟糕的方式。
  • 让沟通为彼此创造收益,而不是让沟通成为斗争说教的手段。
  • 有效处理分歧的基本要素,大部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让谈话对象成为伙伴,而不是敌人。
  • 只有给予对方友善、同情、尊严和尊重才有可能改变、影响他人的观念,与他人建立关系并维护友谊。
  • 改变你的目标,从‘取胜’转为‘理解’。
  • 把对方当作伙伴,并不意味着要接受他们给出的结论,或是被他们的理论说服。这仅仅意味着你在尝试与他人一同思考,尝试理解他们所相信的内容。
  • 人们的分歧越大,建立并维护融洽关系就越重要。
  • 没人关心你知道什么,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关心他们。
  • 如果你不倾听对方,你就无法理解对方。如果你不能理解对方,你们之间的交流就不能称为沟通。
  • 人们很难与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成为敌人。

有效沟通与认知干预策略

  • 传达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交流,传达信息则是单方面的表达。
  • 人们倾向于拒绝被传达的信息,认可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想法。
  • 如果你恰巧有一位曾拒绝你提出的某一个意见的朋友,而后他又在“自己的发现”中认可了你的观点,你自然会对这一现象有深刻的体会。
  • 不向对方传达不受欢迎的信息,可以有效帮你避免负面情绪。
  • 区分传达信息和真诚沟通:传达信息就像是说教,是“给予—接受”式的。
  • 在每一次谈话中提醒自己:你可能目前还不明白对方理解问题的方式。
  • 不要在对方讲话的时候向对方反向传达你的理论,否则你们就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辩论。
  • 如果你发现你的谈话伙伴正在做传达者,不要“斩杀信使”,否则你将摧毁你们之间的融洽关系。
  • 人们并不是故意追求坏的事物,他们的行动、信念和渴望都基于他们获得的信息。
  • 如果你必须对谈话伙伴的意图做出假定,那就只假定这一种:他们的意图比你想象得要好。
  • 示范无知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能使“图书馆未读效应”发挥作用。
  •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一种耻辱,它展示了你的诚实、谦逊和真诚。
  • 很多争论看上去好像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但往往只是争论双方对词语的理解有分歧。
  • 如果你们双方无法就词语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而这个词语又在此次谈话中占据中心地位,那你可以选择换个话题,或者干脆结束谈话。
  • 理智而诚实地承认无知是沟通高手拥有的美德。

提问技巧与沟通策略

  •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消除他人的错误观念。而且,他并非靠辩论,而是靠深思熟虑、有针对性的询问来达成这一目的。
  • 一旦对话偏题或者变得模糊,他就会回到最初的问题。
  • 一个精准的问题通常用“怎样”或“什么”来开头。
  • 封闭式问题会收到一个词或非常简短的回答,无法触发深入的谈话,甚至会让谈话变得尴尬。
  • 最好的问题能让人看出你是真心想探讨问题,而不是想通过提问达到某种目的。
  • 没人关心你知道多少,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关心他们。
  • 想让对方跨过道德观念的分歧,对你产生信任,你必须能够表明你关心你的谈话伙伴,尤其是关心他所关心的价值观。
  • 挑衅和文明不会同时出现。
  • 文本交流却剔除了这些重要提示,同样的文本表述可以解读成各种不同的意思。
  • 指责会抹杀善意,让被指责的人立即采取戒备姿态,融洽的关系也因此瓦解。
  • 邀请人们共同寻找贡献,而不是指责。
  • 认识论,指关于知识的理论,特别是知识的获取方式、正确性和范围。
  • 专注于认识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结论,让我们可以免于受到对方防御体系的攻击。
  • 如果你挑战了某人的信念,你可能让对方对你产生戒备,如果你质疑他们产生信念的推理过程,对方产生戒备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 学习模式可以让双方在沟通中软着陆,让你获益匪浅,或至少能让你在积极氛围中结束这次谈话。
  • 用学习的态度和与你持不同观念的人沟通,可以让对方有被倾听的感受。

沟通禁忌与干预技巧

  • 下面列出的这些行为经常会让你的谈话走入歧途
  • 不礼貌或不文明
  • 显示出愤怒
  • 提高你的声音压过对方讲话的声音
  • 有意不尊重对方
  • 奚落或责备对方
  • 嘲笑对方
  • 在理解一个立场之前就攻击它
  • 表现出不愿听对方的观点
  • 恶意揣测对方的话
  • 在对方不理解问题的时候,指责对方愚蠢
  • 因为对方犯错误、寻求帮助、咨询信息或反馈就惩罚对方
  • 抨击对方的猜测行为
  • 攻击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而不是反对他的信念
  • 认为对方无知、无能、消极
  • 对自己不诚实
  • 假装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 不能坦然说出“我不知道”
  • 专注于对方的结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认识论
  • 因对方的肤色或其他不可改变的属性否认对方的认知能力
  • 在面对对方给出的新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时,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
  • 含糊其词(尤其是当对方问你直截了当的问题时)
  • 像传达者一样单方面传达信息
  • 不能承认自己的无知
  • 坚持表示你方极端分子的行为是有道理的
  • 纠正对方的语法错误(这很烦人)
  • 叫停对方的道德违规行为时,打断对方、转移或直接终止对方的谈话进程或内容
  • 打断别人
  • 替别人把话说完
  • 强迫对方与你交谈
  • 被迫与对方交谈
  • 对话时看手机
  • 说自己与名人相识来抬高自己
  • 态度消极且抱怨
  • 自吹自擂
  • 拒绝结束谈话,直至彼此的沟通桥梁崩塌
  • 本章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学习如何找到人们是如何知道他们声称自己知道的事情的(即学习理解别人的认识论的方法)
  • 如果所有其他技巧都失败了,就转为学习模式
  • 要明确地表示你想要了解对方是如何知道×事物的,并使用精准的问题来寻求对方的帮助
  • 本书所有章节的技巧都是递进性的
  • 成功干预他人信念通常需要更多原则和技巧
  • 你需要搭建“金台阶”,让你的谈话伙伴能安全地改变他的想法
  • 你要抛开自己的沮丧和自以为是,压制自夸的冲动
  • 如果对方的理由充分,你要做到能当场改变自己的想法
  • 数字对于澄清分歧点非常有用,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信念
  • 向外部求助意味着你需要认识到有些事实是在你专业知识范围之外的
  • 你要抛弃虚假的自尊,不要试图隐藏自己的无知
  • 允许朋友犯错
  • 不要把友谊与意见一致画上等号
  •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感到健康和快乐
  •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非取决于观念的正确性
  • 纠正他人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破坏你们的友谊
  • 你能影响一个持不同立场的人的最好机会就是通过友谊影响对方
  • 友谊对于美好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 告诉对方“我听到了”能让对方了解到你在倾听
  • 告诉你的朋友是你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而非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 健康而有意义的关系经常会因为一个顽固的需求而被破坏,这个需求就是想要感到自己是对的,想要纠正他人的行为
  • “金台阶”是一次成功的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指一个让你的谈话伙伴能从容改变自己想法,且不必面对尴尬的方法
  • 如果承认错误是有风险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他们的信念是错误的
  • 如果你为对方搭建一个“金台阶”,可以减轻对方的压力,使其更容易承认自己的无知或修正自己的信念
  • 不要在你给出台阶后又惩罚对方
  • 不要让别人难堪
  • 当你感到被对方攻击时,就搭建一个“金台阶”
  • 搭建“金台阶”可以避免愤怒
  • 通过明确表示同意来搭建“金台阶”
  • 通过“金台阶”缓解双方为了追求绝对正确所带来的压力
  • 告诉对方你的无知和你质疑的理由
  • 使用特定的语言
  • 避免在同对方谈话的时候使用“你”这个词
  • “我们”是最具诱导性的词语之一
  • 使用中性词
  • 谈论想法和信念,而不是谈论拥有这些想法和信念的人
  • 把“我不同意”转换为“我对此感到怀疑”
  • 重新构建谈话意味着使用不同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释一个议题
  • 重构不是“带有倾向性的陈述”,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 围绕共性重新构建谈话
  • 重新构建问题,降低争议性
  • 让对方回复“说得对”
  • 改变你的想法
  • 当场改变你的想法
  • “我改变想法了”会变成一种邀请
  • 这也是建立融洽关系的终极利器
  • 引入数值等级(分数),能鼓励对方进行新的反思和信念修正
  • 从1到10打分,你有多相信×(信念)是真的?
  • 检测你的干预手段的有效程度
  • 有助于对方正确看待问题
  • 引入数值等级可以增加精确性,帮双方确定、澄清问题
  • 运用数值等级帮助你的谈话伙伴改变自己的想法
  • 引入数值等级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技巧
  • 把你们的谈话记录下来

寻求外部帮助与有效沟通技巧

  • 寻求外部帮助是借助外部信息来邀请对方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
  •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援引外部信息
  • 在搜索答案前,不妨和对方达成一致:“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答案?”
  • 在对话快结束时寻求外部帮助,专注于认识论、示范、学习、搭建“金台阶”以及伙伴关系
  • 让他人提供证据不同于突然引入你自己的证据
  • 给出相互矛盾的证据可能会适得其反,并让你的谈话伙伴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 将寻求外部帮助与搭建“金台阶”相结合,让对方在保全颜面的情况下分析新信息
  • 寻求外部帮助只适用于关于这个世界的可认证、可检验的命题
  • 被人驳倒比驳倒他人更好——自己停止相信错误的事情,好过试图帮助他人停止相信错误的事情
  • 在批评之前,遵守拉波波特法则:清晰重述对方立场、列举同意部分、提到学到的东西,最后才反驳
  • 拉波波特法则能有效提升谈话双方的体验,避免粗心和疏忽带来的影响
  • 避开事实:在谈话中引入事实证据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 不是所有人都是以证据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信念
  • 人们的大部分信念都是先构想出的,然后再去寻找能支持的证据
  • 不要给对方捍卫信念的理由,这会让谈话变成辩论
  • 询问比直接陈述更好,因为问题会引出答案,而陈述则激发争辩
  • 如果对方邀请你介绍相关事实,要再三确认这些事实是不是他想要的

驳论方法与对话技巧

  • 信念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 帮助别人改变想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询问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驳论”。
  • 如果你的谈话伙伴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他的信念可能是错误的,那么这种信念就是可以被驳斥的。
  • 最佳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怎么能证明这个信念是错的?”
  • 人们倾向于寻找能支持他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它矛盾的证据。
  • 如果对方说他的信念是不可被驳斥的,那么他们就是在说,自己绝对相信该信念得以存在的现实条件。
  •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时并不是一个知识性的或认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 “是的,那么……”这种方式,则是请对方更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促成一次富有成效的谈话。
  • 把你的观点当作是对对方观点的补充,而非对对方的反驳。
  • “有意思”是一个模糊的词,它只意味着你觉得他们所说的值得注意。
  • 把“但是”从你的日常交流词汇中删去。

应对愤怒与打破沟通障碍

  • 愤怒会激发出愤怒
  • 愤怒经常在个人内部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加速循环
  • 发脾气不仅会毁掉谈话,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切断沟通的桥梁,终结友谊,甚至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 当你有所疑虑时,就退出谈话
  • 生气时说的话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 愤怒是在提醒我们,有些事情需要改变
  • 即使是在你的谈话伙伴错得离谱的情况下,也应该由你来做出改变,因为你不能控制别人,你只能控制你自己
  • 愤怒会蒙蔽你的双眼,并让谈话偏离原先的轨道
  • 愤怒也会为它自己找理由
  • 包括愤怒在内的所有情绪都有一个“不应期”
  • 不要以“怒”还“怒”
  • 不要指责(多谈贡献)
  • 不要对谈话对象的意图、动机或生气原因做出负面的假设
  • 如果你觉得不稳妥,就不要再继续谈下去,离开就好
  • 监控自己以及谈话伙伴是否有生气的迹象,并在它蔓延开来之前采取行动
  • 停顿一下,保持片刻的沉默
  • 人们很难对一个耐心且认真倾听的人一直保持愤怒
  • 承认对方观点的做法也很有效,这可以减轻他们的沮丧情绪
  • 承认愤怒,并为你的愤怒道歉
  • 学会走开,在必要的时刻
  • 尊重情绪不应期
  • 提前识别你的愤怒导火索
  • 指出愤怒往往会被愤怒的人理解为一种指责,这会引起更多的愤怒
  • 学会从你的谈话伙伴的角度看问题
  • 咬住你的舌头
  • 不要在感到生气或者感到被冒犯的时候回复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上的评论
  • 倾听,倾听,再倾听
  • 不要否认紧张的局面
  • 避开“生气”这个词
  • 放慢速度
  • 安全第一。不要忍受愤怒的咆哮。结束谈话
  • “综合”是指你与对方一起更好地理解谈话主题,并生成一个更细致的观点
  • 你们可以将双方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个杠杆工具,帮助你们抵达真相
  • 邀请对方提出反驳意见
  • 邀请你的谈话伙伴帮忙,清晰地制定出你的信仰可能出错的方式
  • 鼓励你的朋友,让他把心中的所有事情都一股脑倾诉出来
  • 有时候,人们咆哮只是简单需要有个人来倾听
  • 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倾听者,让这次谈话给对方带来安全感
  • 帮助你的伙伴以一种防御性更低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想法
  • 当你的朋友的情绪发泄完后,就让这件事过去

塑造角色与人质谈判技巧

  • 塑造角色是社会学家尤金·温斯坦和保罗·德什伯格于1963年提出的一种说服技巧
  • 她塑造角色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有这样身体状况的人应当卧床休息;2.你有这样的身体状况;3.因此,你应该卧床休息
  • 分配角色:给对方分配一个相关的角色——帮助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细心思考的人,或是一个文明的沟通者,然后鼓励他按照这个角色的方式思考或行动
  • 通过以下两种谈话技巧来塑造角色,我们可以回避这些伦理方面的问题:1.删掉对方最喜欢的解决方案;2.在开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谈话
  • 删掉对方最喜欢的解决方案:构建场景,剔除他的首选解决方案,让他进行头脑风暴,想出其他解决方案
  • 塑造谈话美德:让你的谈话伙伴扮演一个重视礼貌并善于进行文明对话的角色
  • 人质谈判技巧:使用“最低限度的鼓励”、模仿对方、贴情感标签、允许对方保留面子、先处理小问题、使用具体的例子或案例而不是统计出来的数据
  • 贴情感标签:每当谈话对象表达出强烈的感情时,就可以使用情感标签。它可以用来传达一种深刻理解
  • 探索极限:通过探索一个信念的极限,你可以揭示出对方并不是按照所宣称的信念生活的
  • 反干预策略:接受对方的干预行为、拒绝这种行为或使用反干预措施
  • 接受对方的干预行为:通过接受这种行为,让对方继续干预。你可能会发现,你对某个信念的信任度不如你想象得那么合理
  • 与顽固分子沟通:理解顽固分子的道德感是如何与个人身份联系在一起的,把每次谈话当成同时进行的三个谈话(事实层面、情感层面和身份层面)
  • 道德和身份问题无形中牵动我们的情感。当这种信念受到挑战时,我们的大脑中触发的反应与身体遇到危险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与顽固分子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 顽固分子指狂热拥护某种意识形态的人,无法提供信念的驳斥标准
  • 极度敏感、高度防备、装腔作势、听不进相反的观点是典型特征
  • 与信念牢不可破的人交谈,就好像在和对方下棋,而对方手上只拿着把榔头
  • 谈话表面上是事实层面,实则是深层的道德和身份问题
  • 方法是专注于认识论:从信念转向如何知道信念正确
  • 模板:承认对方意图→切换深层价值观→邀请深入交谈→质疑道德认识论→切断信念纽带
  • 肯定对方是好人可以让他们放下戒心,为干预做准备
  • 问价值观相关问题:“信念的依据是什么?”“哪些价值观影响了信念?”
  • 道德认识论脆弱,是植入怀疑的切入点
  • 重新构建道德谈话需使用对方道德语言,如关爱、公平、忠诚等关键词
  • 道德直觉像味觉,迅速被感受,保守党和自由党侧重不同基础
  • 学习其他道德语言需接触不同观点、专注词汇、像局外人听自己语言
  • 道德信念与身份紧密相连,改变需耐心和搭建“金台阶”
  • 看似不可能的沟通实则是关于“好人持有这样的信念”的身份问题
  • 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常被忽视,导致无端的道德确信

实践中学以致用,迎接沟通挑战

  • 本书中提到的技巧将毫无用处,除非你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 如果你不断坚持尝试,最后你终会成功!
  • 我们强烈建议你重读那些你比较少用到技巧的章节,吸收更多技巧。
  • 一旦你掌握本书中的所有技巧,你就能自信面对任何谈话挑战。
  • 不用退缩,不用害怕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用害怕分歧,你已经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技巧与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