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当感受涌现时】终结百年身心二元论

Authors

《当感受涌现时》:颠覆认知!神经科学巨擘达马西奥揭秘意识起源,终结百年身心二元论!本书以革命性视角证明情绪才是理性决策的核心,通过盖奇案例与躯体标记假说,揭示感受如何塑造自我意识。全球顶尖学者联袂推荐,读懂它,才能真正理解"你是谁"!


情绪革命与理性决策

  •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认为人类的理性决策离不开对身体情绪状态的感受,从根本上颠覆了支配西方几百年的身心二元论
  • 达马西奥在《笛卡尔的错误》中提出情绪对理性决策至关重要,该书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
  • 达马西奥带来的情感革命浪潮使得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
  • 达马西奥夫妇模拟了神经科学史上著名病人盖奇的受伤场景,盖奇在脑损伤后脾气秉性和为人处世风格发生巨变
  • 他们对盖奇和其他额叶缺失患者的研究登上了1994年《科学》杂志封面,奠定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
  • 达马西奥与妻子汉娜创立大脑与创造力研究院,专门设立音乐厅探讨情绪在艺术创作和儿童教养中的作用
  • 知名作曲家布鲁斯·阿道夫称达马西奥的科学著作为音乐创作带来了结构性影响
  • 达马西奥提出的躯体标记假设为理解情绪、感受和意识背后的大脑运行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称其为“最高被引学者”之一,影响的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大卫·休伯尔和弗农·史密斯
  • 达马西奥的名字被写入《世界哲学史》,成为让20世纪哲学思想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人物
  • 他的新作《万物的古怪秩序》提供了一种理解生命、情感和文化起源的新方法

赞誉与推荐

  •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可能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脑功能领域神经学家,《当感受涌现时》一书是对理解意识的一次非同凡响的、雄心勃勃的尝试。
  • 这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是一部意义重大的著作,是诗性直觉和精确调查的惊人结合。
  • 达马西奥的书首次揭示了自我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以一种令人信服的例证和娴熟的写作手法。
  •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是人类大脑研究领域中最有创造力的研习者之一,以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他对意识的双重定义。
  • 无须多言:阅读这本书,了解你是谁
  • 这是近十年来关于大脑的最好的故事之一,是意识类书籍中一项罕见的成就。
  • 达马西奥将发育生物学、临床神经学和生理心理学融合在一起,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原创视角带领读者探索朦胧的意识国度。
  • 达马西奥令人惊叹的新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感受状态的具身解释,而且为理解神经科学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 达马西奥不仅认为人类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它的工作原理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原创解释,这些观点基于多年临床研究。
  • 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意识和大脑主题的最好的书。
  • 这本书清晰优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可能使它成为跨学科意识研究项目的里程碑。
  •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是其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在世人物,《笛卡尔的错误》和《当感受涌现时》都是必读的书籍,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开创性经典。
  • 这本书观点衔接流畅,语言通俗易懂,是人类心智观值得信赖的基石。
  • 世界上没有比意识的来源和运转更有趣的主题了,也很少有作家比达马西奥更有资格解释它们。
  • 这本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它的科学价值,还有它的清晰表达,是有效科学写作的典范。
  • 达马西奥不仅仅是一位有时能就晦涩难懂的话题写出轻快散文的罕见作家,在他作品所针对的领域中,他还是一位积极的、开创性的研究者。

从理性和感性走向演化理性

  • 达马西奥至少有三本畅销书令许多经济学家印象深刻,其中包括索罗斯。
  • 索罗斯喜爱达马西奥,与哈耶克批判笛卡尔的理由是同源的。
  • 达马西奥主要研究情感脑,而加扎尼加主要研究理性脑。
  • 达马西奥融合理性与感性的思路的顶峰,或许就是他2018年出版的新书《万物的古怪秩序》。
  •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情感学说、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对达马西奥产生的影响,不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 达马西奥和我都相信,最早的生命是“共生演化”(symbiosis)的结果。
  • 广义文化的核心意义是“合作”——我宣称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何以可能”。
  • 达马西奥认为关于合作行为的“算法”是10亿年演化的产物。
  • 生命行为可视为是“内平衡”维持自身的努力,物理的、化学的、神经递质的,于是,在物理现象与生命现象之间并不存在鸿沟。
  • 在融合思路的顶峰,达马西奥推测,从生命现象涌现的意识现象,以及从意识现象涌现的“精神现象”,都可从上述的演化过程中得到解释。
  • 个体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概括为“演化理性”,又称为“生态理性”。
  • 精神现象,主要表达为“宗教”——个体生命融入更高存在的感觉以及由此而有的信仰,还有信仰外化而生的制度。
  • 最初的信仰,就是对个体生命在这一不可名、不可道的整全之内的位置的敬畏感,以及因个体和族群得以繁衍而产生的恩典感。
  • 这套关系是连续的谱系,从低级的细胞膜行为——称为“情绪”,演化为高级的信仰行为——称为“精神”。

情绪与感受的探索历程

  • 假如脱离了感受,就无法思考心智;假如不考虑躯体的存在,就无法思考感受与心智。
  • 情绪与感受是心理过程不可或缺的基础。
  • 《笛卡尔的错误》反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只致力于研究所谓的“高级认知”,即知觉、学习、记忆、推理与语言的观点。
  • 《寻找斯宾诺莎》致敬了重视躯体与情绪的思想家,并增进了我们有关感受区别于情绪的神经科学的理解。
  • 《当自我来敲门》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主体性现象,但并未穷尽意识这一主题。
  • 单靠神经系统是无法构建心智的,身体的神经组织与非神经组织必须紧密合作,才能构建出被我们称为“心智”的基础。
  • 《万物的古怪秩序》明确提出生理与文化的起源有关,即使是无脑的简单生物的生理也不例外。

意识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导论

  •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面临两个核心问题:脑中的影像如何产生,以及脑如何产生影像拥有者和观察者的感受
  • 拆分意识问题是全面研究意识的关键方法
  • 区别影像的产生和拥有者的感受是意识研究的可行路径

聚光灯下的意识诞生

  • 走到聚光灯下的瞬间象征着意识的诞生:这一时刻具象化了从无知到知晓、从纯真到自我的转变,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
  • 意识是生命漫长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启了人类进化的新道路,促成了道德、宗教、社会、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出现。
  • 意识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它让我们知晓悲伤、快乐、苦难、幸福,感受到尴尬或骄傲,甚至意识到痛苦和欲望的存在。
  • 意识是人生得以审视的关键:它让我们觉知饥饿、口渴、思想、感受、文字、故事、信仰,以及音乐和诗歌、幸福和狂喜。
  • 意识的核心与扩展形式核心意识提供此时此地的自我感,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学现象;扩展意识则提供复杂的自我感,感知过去和未来,并依赖于记忆和语言。
  • 意识与情绪不可分离:当意识受损时,情绪通常也会受损,两者通过躯体紧密相连。
  • 意识的神经基础涉及有机体与客体的关系:脑通过映射有机体状态和客体特性,构建自我感和知晓感。
  • 原始自我是自我感的无意识前身:它源于脑对躯体状态的持续表征,是生命调节机制的一部分,但本身不产生意识。
  • 意识是一种生存优势装置:它连接生命调节和表象加工,使有机体能够优化行为、规划未来,并在进化中占据优势。
  • 意识的起始是一种感受:它伴随任何表象的形成,将这些表象标记为“我们的所有物”,是知识的最初形式。
  • 意识并非心智的全部:它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但不是心理复杂性的顶峰,伦理、科学、艺术等才是生物发展的顶峰。
  • 科学可以解释意识而不削弱其现实性:理解意识的机制并不会减少人类心智的可敬与神秘,反而可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

意识屏障与躯体隐藏

  • 意识是日出,而非日中,更不是日落。
  • 心智有时被用来隐藏事实,而非发现事实;这道屏障可能无意中掩盖了躯体的内在状态。
  • 情绪和感受的模糊不清可能是我们掩盖躯体表征的迹象。
  • 隐藏躯体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注意分散,但代价是阻碍了对自我结构起源的感知。
  • 在早期简单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容易感知内在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平衡。
  • 有机体内在状态的起伏波动构成了心智的背景,是自我存在的基础。
  • 内在状态(如痛苦与愉快)成为有机体价值体系的情境善恶非言语能指。
  • 在进化早期,有机体对这些状态一无所知,因为它们甚至不知道自身的存在。
  • 意识诞生于脑能够叙述“有机体内生命在流逝”的故事时,无需言语表达。
  • 外显的自我作为“对感受的感受”出现,自此我们开始了知晓。
  • 意识在进化中占上风,因为知晓情绪感受对生命艺术不可或缺。

情绪与意识的关联

  • 正是通过指向内心的、私密的感受,才使得那些指向外部的、公开的情绪可以开始影响心智;但情绪全面而持久的影响需要意识,因为只有随着自我感的出现,感受才能被拥有它的人所知晓。
  • 情绪与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复杂思想、价值观、原则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独特的,这使得人类的情绪是特殊的。
  • 情绪全面而持久的影响需要意识,因为只有随着自我感的出现,感受才能被拥有它的人所知晓。
  • 感受的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有机体完全意识到正在展开的情绪;有机体可能表现出感受的神经和心理模式,却不知晓这种感受正在发生。
  • 情绪和感受的处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无意识触发的情绪状态、无意识表现的感受状态、有意识的感受状态(即有机体知晓自己拥有情绪和感受)。
  • 如果感受要超越此时此地的直接事物而影响主体,意识就必须存在。人类情绪和感受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意识。
  • 情绪很可能在意识出现之前就开始在进化中产生,而感受在意识的舞台上发挥着最根本且更持久的影响。
  • 情绪和意识的基础可能是有联系的:如果意识在核心意识正要出现时就暂停,情绪通常也会暂停。
  • 20世纪的科学对情绪非常冷淡,认为情绪太主观、难以捉摸,且与理性对立,但情绪无论好坏,都是推理和决策过程的组成部分
  • 情绪的有选择性缺失会损害理性能力;情绪很可能会有助于推理,特别是在面对涉及风险和冲突的个人事件和社会事件时。目标明确并施展得当的情绪似乎是一个支持系统。没有它,理性这栋大厦就不能正常地运转。
  • 情绪是生物调节装置的一部分;有了这些装置我们才能生存下来。情绪是一些奇妙的适应,是生物体通过调节而得以生存的装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情绪是内稳态调节的一部分,致力于有机体的生存,意识也同样如此。
  • 情绪发生于有机体对某些对象或情境进行加工时,或从记忆中追忆出某些对象及情境并以表象的形式表征出来时。
  • 情绪的生物学装置在很大程度上是预先设置好的,但诱导物并不是该装置的一部分;发展和文化对最终产物有很大的影响。
  • 情绪无处不在的后果是,几乎每个表象,无论是实际上察觉到的还是回想起来的,都会伴随一些来自情绪装置的反应。
  • 情绪可以被间接地诱发出来,通过阻断一个正在进行的情绪过程来产生它所要的结果。
  • 不同的情绪是由不同的脑系统产生的,这些系统大多位于皮质下区域,如脑干、下丘脑、基底前脑和杏仁核。
  • 杏仁核对于识别面部表情中的恐惧、对恐惧做出条件反射,甚至对表达恐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再认或学习有关厌恶或快乐的情绪兴趣不大。
  • 情绪诱导部位会发出一系列信号,发送到脑的其他区域和身体,改变整个有机体状态。
  • 情绪,正如其对应的英文写法所暗示的,是关于运动、关于外化的行为、关于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原因的特定反应。
  • 疼痛不足以被称为情绪;疼痛是活体组织内一种局部机能障碍状态的结果,而情绪可以由引起疼痛的相同刺激物所引发,但它们是同一刺激物导致的不同结果。

感受与意识的分离

  • “感受”不等于“知晓到我们有感受”,大量证据表明我们并未意识到所有感受。
  • 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至脊髓、脑干、丘脑和大脑皮质,形成神经模式,但神经模式本身并不等同于知晓疼痛
  • 知晓疼痛需要额外的神经关联过程,将组织损伤的神经模式与代表自我的神经模式结合,形成**“知晓的神经模式”**,即意识。
  • 没有意识参与,有机体仍能对疼痛做出反射性反应(如缩回手臂),但这些反应属于“有机体”而非“自我”。
  • 疼痛与情绪是可分离的:疼痛感是感官知觉,而疼痛效应是情绪反应。外科手术或催眠可消除情绪反应而不改变疼痛感。
  • 愉快与疼痛不同:愉快源于内稳态失衡的缓解(如饥饿或口渴),而疼痛是对组织损伤的警告。
  • 疼痛是“事后之思”,用于保护受损组织;愉快是“事先考虑”,引导有益行为。
  • 惩罚(疼痛)导致封闭和退缩,奖赏(愉快)导致开放和趋近,这种二元性在简单生物(如海葵)中已存在。
  • 情绪的基础是脑干、下丘脑等区域的神经配置,情绪是隐含的、无意识的神经状态,而感受是情绪的有意识表象。
  • 感受的神经模式源于身体状态变化(通过“身体环路”或“拟身体环路”)和认知状态变化(如神经调节物质改变脑功能)。
  • 意识是附加过程,使有机体能“知晓”自己正在感受某种情绪

意识研究的科学视角

  • 意识是一件完全私密和个人的事情,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其他分支中普遍存在的第三人称视角的观察对它不适用。
  • 研究人类意识需要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视角,不能仅从外部优势点研究意识。
  • 行为学上的动作是私密心智过程的很好表达,但它们并不是同一回事;脑电图和fMRI可以捕捉到心智的关联物,但这些关联物并不是心智本身。
  • 心智中的表象只能由其拥有者访问的事实并不阻止我们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不会否认其对有机物质的依赖,也不会妨碍我们逐渐详细地了解该物质。
  • 科学的力量来自其能够客观地验证许多个体主观的一致性。
  • 意识发生在有机体内部而不是公共场所,但它与许多公共表现有关,这些表现作为意识存在的关联物和迹象,可以被观察到。
  • 我们可以基于外部行为对人类私密状态做出合理的推断,依赖于人类的一种自然能力,即在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情况下,根据行为观察、心理状态报告以及对两者对应关系的复查,不断地对他人的心智状态进行理论化。
  • 模糊性和散焦性是我们知觉中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客体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有机体内会出现的模糊性和散焦性,是由在多种生理层面上产生的多种可能原因造成的。
  • 当代研究人类私密心智的生物学基础时所用的方法基于以下假设:心智过程(包括意识过程)基于脑的活动;脑是整个有机体的一部分,并与有机体不断相互作用;并且,作为人类,尽管我们拥有的独特个人特征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在有机体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方面,我们拥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
  • 损毁法使我们能够把一直以来对视觉、语言或记忆所做的事用于研究意识:研究行为障碍,将其与心理状态的障碍(认知)联系起来,并将这两种障碍与局灶性脑损伤或通过脑电图或诱发电位评估的电活动异常记录或功能成像扫描的异常结果联系起来。
  •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调查对我有关意识的看法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来源的证据都更为深远。
  • 意识外部表现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很容易识别和测量,例如在正常意识状态下的生物是清醒的,会关注周围环境的刺激,并且行动方式合乎环境和我们所想象的行为目的。
  • 训练有素的观察者的定性判断是行为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外部表现可以被适当的刺激引发,可以被观察、录像,以及通过各种设备测量。
  • 把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想象成一段管弦乐曲的演奏,而且这段管弦乐曲的乐谱是在演奏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我们在有机体内观察到的行为不是单一旋律的结果,而是在你选择观察的每个时间单元中同时出现的旋律的结果
  • 行为的某些组成部分总是存在的,并形成了连续演奏的基础,而另一些则仅在演奏的某些时期出现;尽管行为由各个部分组成,但每个时刻的行为产物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种贡献的融合。

心智的管弦乐谱

  • 正如你听到的音乐是许多组乐器同时演奏的结果,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是几个生物系统同时作用的结果。 心智内部也存在类似管弦乐谱的结构,心理流的表象对应行为的认知产物。
  • 自我感是意识概念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非言语方式让心智知晓有机体的存在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改变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向。
  • 觉醒和意识往往并存,但耦合可被打破:有梦睡眠时意识存在但无觉醒;醒着却无意识的状态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 觉醒不等于意识:觉醒状态下脑可形成表象,但意识可能缺失,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缺乏核心意识。
  • 注意和有目的的行为是意识的外部迹象:持续注意适当对象数分钟或数小时表明正常意识,而短暂注意可能仅反映低水平认知。
  • 意识和注意发生在不同水平和等级,低水平注意先于核心意识,核心意识又吸引更高水平注意,形成螺旋式相互影响。
  • 情绪与核心意识紧密关联:情绪缺失(如背景情绪或特定情绪)常伴随意识缺陷,而情绪存在通常指示意识状态。
  • 核心意识受损的神经学分类:包括保留觉醒但注意/行为异常(如无动性缄默症)、保留觉醒但注意/行为破坏(如失神发作),以及觉醒和意识同时受损(如昏迷)。
  • 与意识相关的脑损伤多位于中线结构,如脑干、丘脑、扣带回皮质,这些进化古老的区域在非人类物种中也存在。
  • 意识障碍揭示功能分离:觉醒、低水平注意和简单行为可能保留,但知晓感、自我和情绪消失,暴露意识机制的复杂子成分。

语言与意识的关系

  • 语言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它是对非语言表象的转换,而非意识的源头
  • 没有语言的生物也能拥有完整的意识,全面失语症患者虽无法使用语言,但核心意识依然完整
  • 语言对扩展意识贡献巨大,但对核心意识的产生毫无关系
  • 意识与情绪有明确的联系,核心意识受损的患者通常也丧失全部情绪表达
  • 核心意识并不等同于觉醒、记忆、语言或推理,而是独立可分离的基本心理过程
  • 核心意识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内在感觉,基于有机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非言语信息
  • 知晓活动和自我感是真实的心理实体,低调却不可或缺,是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
  • 没有核心意识,有机体将处于危险之中,无法知晓自身行为的后果

意识与自我的生物学基础

  • 核心意识是基础性的必要条件,在进化和发展中总是领先于扩展意识,但没有扩展意识,核心意识将无法引发过去和未来的共鸣
  • 意识由有机体与客体的关联构成:有机体与客体发生关联,客体导致有机体的变化,脑通过构建神经模式映射这种关系。
  • 客体的表征通过神经模式呈现在感觉皮质中,多个视觉皮质区域协同工作以映射客体的视觉表象。
  • 有机体的表征更复杂且与自我概念相关:自我可能基于一系列无意识的神经模式,代表有机体的本体部分。
  • 稳定性是自我的核心特征:自我必须具有显著的结构不变性,以支持参照的连续性,即使在变化中保持个体身份的稳定性。
  • 内环境的恒定是自我形成的蓝图:生命体通过边界维持内部状态的稳定,这种生存机制可能是自我感的生物学前身。
  • 生存欲望是生命体的普遍属性,但只有少数有机体知晓这一欲望;意识让人类能敏锐察觉生存欲望
  • 生命需要边界:边界定义了身体的存在,心智和意识首先关乎边界内部的生命及其生存欲望
  • 内环境(internal milieu)必须保持稳定,伯纳德和坎农的内稳态概念强调了内部化学特征的狭窄波动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性。
  • 单细胞有机体已具备类脑机制:感受环境、存储技能倾向并做出行为调节,这些能力在神经系统出现前就已存在。
  • 复杂有机体需要大量知识储备和神经系统,以管理生命,包括先天技能、感觉能力和多样化的反应手段。
  • 身体表征适合表现稳定性:身体结构具有显著不变性,基础系统和器官在生命历程中保持一致,变化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 一人对应一具身体是基本原则没有身体就没有心智,一具身体只能生成一个心智,多重人格障碍也不完全违反这一原则。
  • 自我的稳定性是转瞬即逝的:尽管细胞和分子不断重建,但有机体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定值保持不变,形成“结构之魂与功用之魂”。
  • 个体视角、所有权和代理与身体紧密关联:经验视角以身体为参照物,所有权和代理需在特定时空内与身体关联。
  • 不存在纯粹的感知:感知客体需要专门的感觉信号和身体调节信号,情绪反应和肌肉调节是感知的必要组成部分。
  • 体感系统分为三个分支:内环境与内脏分支、前庭与肌肉骨骼分支、精细触觉分支,它们协同工作以映射身体状态。
  • 原始自我是无意识的神经模式集合,映射有机体状态,分布于多个脑区,是自我感的前身,但本身不可知。
  • 有待知晓的事物通过早期感觉皮质表征,真实客体或记忆中的客体都会影响原始自我,但意识诞生于客体、有机体及其关系的重新表征之后
  • 失认症(如面孔失认症)不影响核心意识:患者能意识到自己不知晓什么,表明意识与具体知识提取是可分离的。
  • 脑损伤研究表明:早期感觉皮质的损伤(如视觉或听觉联合皮质)不会破坏核心意识,但体感区域的损伤会直接影响意识机制。

意识形成的戏法机制

  • 意识起于一个戏法:当有机体与客体互动时,会对内部发生的事情构建一个非言语的简单叙述,包含角色(有机体与客体)和时间展开的结构。
  • 核心意识的产生假说:脑通过非言语叙述描绘有机体状态如何受客体处理的影响,同时增强客体表象,使其在时空背景中显著突出。
  • 自我感的根源:源于对客体-有机体关系的表象化非言语叙述,以及客体表象的增强。
  • 意识的六个前提
    • 意识依赖于有机体与客体互动行为的新知识的内部构建和展现。
    • 有机体和客体都以神经模式的形式映射于脑中。
    • 与客体有关的体感映射可以改变有机体映射。
    • 这些变化可以在二级映射中重新表征,从而捕捉客体与有机体间的关系。
    • 二级映射中的神经模式也能成为心理表象。
    • 由于有机体映射和二级映射都与身体有关,描述关系的心理表象即为感受。
  • 原始自我:由内环境、内脏、前庭系统和肌肉骨骼框架的状态表征,是客体互动中变化的基础。
  • 核心自我作为一个被感受到的核心自我,你短暂而不停地浮出知晓活动的海平面,并不断更新着,源于对原始自我被客体改变的叙述。
  • 意识的第一个戏法:创造了说明有机体如何被改变的叙述,导致对知晓活动的感受。
  • 自传体自我:基于自传体记忆,是倾向性记录的集合体,记载着我们在身体上、行为上是谁,以及未来想成为谁。
  • 自传体自我与核心意识的关系它们需要核心意识的持续供给,才能有力地影响自身有机体,只有通过核心意识的构建,自传体内容才能被知晓。
  • 核心意识的组装核心意识是在一些脉冲之中创造出来的,每个脉冲由与客体互动或回忆触发,意识的连贯性源自不断流动的非言语描述。
  • 二级神经模式的作用:重新表征原始自我和客体的短暂关系,能够描述一级映射中发生的事,并增强客体表象。

核心意识的神经模式形成

  • 核心意识是在一些脉冲之中创造出来的,而每一个脉冲都是由每一个我们与之互动或回忆起的客体触发。
  • 二级神经模式接受一连串的信号,这些信号与发生在不同脑区的一个逐渐展开的事件相关。
  • 客体X的表象的形成;在X的表象开始形成时,原始自我的状态;加工X所导致的原始自我的改变——这一系列的重新表征组成了一个神经模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个表象的基础,这个表象表征着客体X和被X改变的原始自我之间的关系。
  • 核心意识的过程并不局限于产生表象化的叙述。二级神经模式中叙述模式的出现有着重要的结果:它通过调节客体的活动影响了客体的神经映射,并由此在短时间内增强了这类模式。
  • 二级神经模式转瞬即逝地浮现于少数几个精选脑区的互动中。它并不在某个单一脑区内,并不处于颅相学概念中的意识中枢,但它也不是无处不在。
  • 在脑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多个意识产生者,但意识过程看起来依然是流畅的,只涉及一个知晓者和一个客体。
  • 对那一客体的核心意识就源自这类二级映射的融合,即一种整合的神经模式。它不仅引发了先前提到的表象化叙述,还导致了客体表象的增强。
  • 二级结构必须具备影响一级映射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客体表象的增强和连贯性。
  • 有关核心意识,我认为上丘和扣带回皮质各自独立地进行二级映射。然而,我假设中的二级神经模式是超区域性的。
  • 对有机体-客体关系的表象化叙述的第一个用处,就是告知有机体它正在做什么,或换句话说,去回答有机体从未提出过的以下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事物的表象和这具躯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对知晓活动的感受就是这个回答的开始。它赋予了我们理解某一情境的自由,也是我们计划某种反应行为的最终机会的开端。
  • 意识状态所隐含的信息是:“必须将注意集中于X。”意识导致觉醒的增强和注意的集中。
  • 除了提供对知晓活动的感受和客体表象的增强以外,知晓活动的表象在记忆和推理的帮助下构成了简单的非言语推理的基础,这种推理强化了核心意识过程。
  • 当客体之所以在心智中浮现,不是因为它们当下呈现于我们周围,而是因为我们从记忆中回忆起了它们时,这些客体的表象仍然会引起核心意识。
  • 理解事物的意识都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中了箭毒的人虽然不能为了感知客体而产生实际的躯体运动的姿势调整,却依然能够意识到呈现在他们的固定感觉装置前的客体。
  • “叙述或讲故事”不意味着将单词或符号组织成短语和句子。我所说的叙述或讲故事,是在为有逻辑关联的事件创造一个非言语的映射。
  • 就人类而言,意识的二级非言语叙述可以直接转换为语言。我们可以叫它第三级。
  • 这种无法避免的言语转换,以及“知晓活动和核心自我在我们聚焦其上时,同样也会以言语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的心中”这一事实,两者或许就是“意识能够被语言所单独解释”这种观念的来源。
  • 这种意识的语言论是不恰当的,我们需要穿透语言的伪饰,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的替代性解释。
  • 单词和句子指示着实体、动作、时间和关系。它们转换的是概念,而概念由关于事物、动作、事件和关系是什么的非言语的想法所构成。在物种进化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中,概念都必然先于词句而存在。
  • 只有核心自我在场,它才可能被转换为一个合适的词语。
  • 意识的言语叙述的一致内容,不论其形式多么变幻莫测,都让我们能够推导出同样一致的非言语表象化叙述的存在,也就是我所提出的意识的基础。
  • 核心意识的表象化非言语叙述是迅速的,而它那些未经察觉的细节长久以来都躲避着我们的追查;这些叙述很少是外显的,通常是半隐藏的,因此对它的表达更像是一种信念。
  • 如果意识需要依赖语言而存在,那么我在本书中所概述的核心意识就无从产生了。
  • 非言语故事的叙述是自然的。在比我们低级的脑中,一系列脑活动的表象化呈现是这种故事的原材料。故事叙述先于语言而自然出现。
  • 故事叙述将发生的事登记为脑映射。就这一意义来说,它或许是脑的一种强迫行为,并且无论是就进化还是形成叙述的神经结构的复杂程度而言,它都是相对较早出现的。
  • 脑先天就能够表征有机体的结构与状态,并且在受命调节有机体的过程中,它自然而然地编织了许多关于沉浸在环境中的有机体发生了什么事的非言语故事。
  • 小矮人学说的问题在于,这个无所不知的小矮人会帮我们完成知晓活动,但紧接着我们又回到了一开始所面临的难题:谁帮它完成知晓活动呢?
  • 小矮人型知晓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自我的概念应该或者能够与小矮人的概念一同被抛弃。
  • 核心意识中的表象所蕴含的故事并不是由什么聪明的小矮人讲述的。这个故事也不是由作为自我的你来讲述的,因为核心的你是在讲故事时,才在故事之中诞生的。
  • 原始自我是一个参照物,而非知识的仓库或一个聪明的感知者。它参与知晓的过程,耐心地等待着慷慨的脑向它解释发生了什么。
  • 核心意识依赖于不断生成的知晓活动的表象,并且相对于有待知晓的客体的心理表象,它首先是作为一种知晓活动的感受而被表达;我也认为,知晓活动的感受会导致并伴随着客体表象的增强。
  • 当脑用形成表象化、非言语、二级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对客体的加工如何影响了有机体,此时核心意识便诞生了。
  • 描述着客体-有机体关系的这些二级神经模式的集合调整着描述客体的神经模式,并因此导致了客体表象的增强。
  • 在知晓客体的行动中,综合的自我感诞生于表象化叙述的内容,以及客体表象的增强之中,其形式可能是一种紧密结合了两种成分的大规模模式。
  • 核心意识在其正常而良好运转的情况下,是实现一种神经和心理模式的过程,这种模式将客体的模式、有机体的模式和二者间关系的模式差不多在同一瞬间聚集起来。

扩展意识的伟大与独特性

  • 扩展意识是意识最值得自豪的东西,它超越了此时此地的核心意识,包括过去和未来所能触及的范围。
  • 扩展意识提供给你的知晓范围囊括了一大堆事实,呈现了一个巨大的全景图,观看这片开阔景色的自我就是自传体自我。
  • 自传体自我取决于选定的自传体记忆的持续激活与展示,它出现于一种持续和反复的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我们的一部分个人记忆和个性。
  • 扩展意识诞生于两种方式:逐渐积累对特定的一类客体的多个具体的记忆,以及让界定了自传体自我或客体的一系列表象保持活跃、同时存在并且持续一段时间。
  • 扩展意识和智力是不同的概念,扩展意识涉及让有机体意识到最大范围的知识,而智力则与成功地运用这些知识以规划和形成新异的反应有关。
  • 扩展意识是智力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在扩展意识中搜寻这类知识,个体又怎么能在知识的广阔领域之上理智地行动呢?
  • 核心意识是扩展意识的基础,当核心意识被移除后,扩展意识也消失了,但反过来却不成立。
  •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是扩展意识受损的典型案例,患者被剥夺了自传体记忆的所有近期记录,但此时此地的核心意识却保留了下来。
  • 病觉缺失是扩展意识受损而核心意识保留的另一个良好例证,患者无法辨认自身有机体的某种疾病状态,但对整件事毫不知情。
  • 自传体自我的持续呈现是扩展意识的关键,当工作记忆同时保持着特定客体和自传体自我,扩展意识就产生了。
  • 同一性和个性都需要自传体记忆及其在自传体自我中的实现,我们的同一性就呈现在感觉皮质当中,每时每刻都是活跃的、可用的。
  • 我们每个人构筑的自我概念是由基于多年经历的自传体记忆构建的,并不断接受重建,这些过程多多少少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 自我的进化取决于经历过的过去和所预期的未来的平衡,个体的成熟意味着有关我们所预期的未来的记忆在每一刻的自传体自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伊阿古和福斯塔夫的潜力,但统一的、持续的、单一的自我对健康的心智有益。

自传体记忆的潜意识机制

  •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伊阿古和福斯塔夫的潜力。
  •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存储了什么记忆、没存储什么记忆,意识不到我们如何存储记忆,也意识不到我们如何将来自不同感觉类型、不同主题和具有不同情绪意义的记忆互相关联。
  • 记忆不是以摹本的方式存储的,它在提取时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重建过程。
  • 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世界就根植于支持自传体记忆的神经系统。
  • 狭义的无意识已经铭刻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它只是未被核心意识或扩展意识所知晓到的大量无意识过程和内容当中的一部分。
  • 核心意识以及核心自我的产生背后的所有机制都受到强烈的基因控制。
  • 自传体自我是人类文化历史中起主要作用的脑状态。
  • 扩展意识让人类有机体能够将自身的心理能力发挥到极致。
  • 意识是达到该巅峰(人类独特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 一个独立有机体的无意识的神经信号产生了原始自我,使得核心自我和核心意识可以形成,而在后两者的支持下,有机体形成了自传体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扩展意识。在链条最末端,扩展意识让良知得以形成。
  • 我们对良知、扩展意识和核心意识的理解可能与人类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对其产生好奇心的次序恰恰是对应的。
  • 我们对良知的运作机制比对扩展意识的运作机制了解得更多,同理,我们对扩展意识也比对核心意识了解得更多。

意识的神经基础

  • 意识的神经基础研究:基于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机制的假设,需要验证特定解剖结构对原始自我和二级映射的必要性
  • 原始自我结构的关键作用构成原始自我神经基础的体感映射区域的双侧损伤会扰乱意识,上脑干和下丘脑损伤最为严重
  • 二级映射结构的重要性:参与构建有机体-客体关系的二级映射结构(如丘脑神经核和扣带回皮质)受损会导致核心意识被扰乱
  • 颞叶与前额叶损伤的差异双侧颞叶或前额叶皮质损伤不会损害核心意识,但会缩小扩展意识的范围或影响自传体记忆
  • 海马与感觉皮质的局限性:海马损伤不影响核心意识但阻碍新学习;早期感觉皮质(除体感皮质外)损伤通常不损害核心意识
  • 昏迷与植物状态的关键区域脑干后部特定区域(如脑桥被盖、单胺核、乙酰胆碱核)损伤导致意识丧失,符合原始自我结构假说
  • 闭锁综合征的对比证据:脑干前部损伤仅导致运动功能丧失但保留意识,证明意识依赖特定后部区域而非广泛激活系统
  • 网状结构的双重角色:传统视为“上行激活系统”调节觉醒,但与内稳态调节、情绪和身体状态表征的功能紧密重叠
  • 扣带回皮质的核心功能:作为体感与运动整合区域,双侧扣带回损伤(尤其后部)可能导致意识永久障碍
  • 原始自我的进化基础意识更依赖古老深层结构(如脑干、下丘脑、扣带回)而非新皮质,扩展意识才依赖现代皮质记忆功能

意识与感受的起源

  • 意识不是良知。它不同于爱、荣耀和怜悯,不同于慷慨和利他主义,不同于诗歌和科学,不同于数学和技术发明。意识最终是作为一种感受——一种独特的感受而开始的。
  • 对“有机体中发生的事情”的感觉来自对原始自我及其在二级结构中的变化的表征。
  • 感受一种情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括由神经模式产生的心理表象,这些神经模式代表组成情绪的身体和脑的变化。
  • 知晓我们有那种感受,“感受”那种感受,只有在我们建立了核心意识所必需的二级表征之后才会发生。
  • 构成感受基础的神经模式的集合产生于以下两类生物学变化:与身体状态相关的变化和与认知状态相关的变化。
  • 拟身体环路机制不仅对情绪和感受很重要,而且对一类被称为“内部模拟”的认知过程也很重要。
  • 情绪状态是由身体化学成分的无数变化、内脏状态的变化,以及面部、喉咙、躯干和四肢不同横纹肌收缩程度的变化所决定的。
  • 情绪感受的基础是一套非常具体的神经模式,这些模式存在于特定结构的映射中。
  • 从情绪到感受,再到对感受的感受,可以分为5个步骤。
  • 在各自的情绪出现之前,并不存在核心的感受状态,即表达(情绪)先于感受。
  • “拥有一种感受”并不等同于“知晓一种感受”,对感受的反思是另一种进步。
  • 关于情绪、感受、意识这三种现象,不可避免而又显著的事实是它们与身体的联系。
  • 感受的过程提醒有机体有问题存在,而情绪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
  • 感受的可用性也是下一步发展,即知晓我们有感受的感受的垫脚石。
  • 对感受的感受通过促进对新奇的、定制的适应性反应形式的计划来扩展情绪的范围。

意识的价值与演化

  • 拥有感受具有非凡的进化价值,意识之所以持久,是因为有机体能够“感受”自己的情绪,这对行动和生存至关重要。
  • 情绪研究长期聚焦于六种普遍情绪(恐惧、愤怒、悲伤、厌恶、惊讶、快乐),但忽略了持续存在的背景感受。
  • 背景感受是情绪体验的普遍基础,包括疲劳、精力、紧张、放松等,它们定义心理状态并为生活增添色彩。
  • 背景感受与驱力、动机和意识紧密关联,是体内状态的忠实指标,依赖于多层次的身体表征。
  • 感受必定与身体有关,身体是情绪的主要舞台,情绪的感受源于对身体变化的感知,这一观点由威廉·詹姆斯提出但需扩展。
  • 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常基于错误假设,如脊髓损伤患者不应有情绪,但脊髓损伤越高,感受受损越严重,证明身体输入的关键作用。
  • 迷走神经和脊髓切断手术的证据被曲解,动物仍能通过脑干通路表达情绪,但感受可能部分改变。
  • 闭锁综合征患者显示,即使身体几乎完全瘫痪,他们仍能体验感受,但情绪表达受限导致痛苦钝化,突显身体环路的重要性。
  • 箭毒实验表明,自主神经信号(如平滑肌反应)在情绪中仍可运作,而骨骼肌阻断导致情绪表达受限。
  • 情绪增强学习和记忆,迷走神经切断后,内脏输入的缺失削弱情绪对学习的辅助作用,证明身体信号的不可替代性。

意识的价值与无意识局限

  • 意识的价值在于扩展心智范围,通过引入内稳态调节的新方式来应对环境挑战
  • 无意识过程具有强大力量:情绪、感受和技能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有效运作
  • 自动化技能的优势:感觉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解放了注意力和时间,使个体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任务
  • 意识与无意识系统紧密相连:无意识系统的受损会导致有意识推理系统的功能受损
  • 意识的核心作用在于建立个体关注:它将生物调节机制与思维过程联系起来,集中解决问题
  • 主观体验不可复制:即使拥有完整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对他人的心理体验也无法完全重现
  • 意识并非人类独特成就的直接来源:记忆、语言和智力才是人类文明差异的关键
  • 意识是文明的重要凭证,而非文明本身:它为基础能力提供支持,但不是道德、创造力等高级特性的实质
  • 纯真的意识在人类构建自我概念之前就已存在,开启了认知与进化的进程

意识作为感受的起源

  • 意识最终是作为一种感受——一种独特的感受而开始的
  • 通过模糊的观念或感受,心智判断有机体的存在,并知晓自身的存在
  • 意识产生的奥秘:关于任何客体与有机体之间关系的映射都会成为一种感受的感受
  • 意识神秘的第一人称视角是由新产生的知识和信息组成的,而这些知识是以感受为表达形式的
  • 人类意识依赖于感受这一观点帮助我们应对创造有意识的人造物这一问题
  • 感受是障碍,因为人类意识的实现可能需要感受的存在
  • 情绪的“表情”可以被模拟,但对感受的感受却无法被芯片复制
  • 只有当肉体被复制,脑对肉体的影响被复制,脑作用于肉体产生的脑的感觉被复制后,感受才可以被复制
  • 意识从它卑微的开端到现在的地位,是对存在的一种启示
  • 在记忆、推理以及语言的帮助下,意识也成为改变存在的一种方式
  • 存在、意识和创造是一个影响的循环,并且这个循环是闭环
  • 人类处境的戏剧性完全来自意识
  • 更好的存在的代价以丧失对这种存在的纯真为代价
  • 对所发生事情的感受,是我们从未问过的问题的答案,也是浮士德式交易中我们永远无法讨价还价的那枚硬币

意识与创造的平衡之道

  • 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有意识的人造物吗?我对此有两个答案,一个是“能”,一个是“不能”。
  • 通过各种不完美的方式,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集体,我们都有办法引导创造力,并通过这样做,改善而不是恶化人类的存在。
  • 这并不容易实现,没有蓝图可循,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失败。
  • 如果创造力能被成功地引导,即使是被适度地引导,我们将再次让意识实现自我平衡,对存在起到调节作用。
  • 知晓活动有助于存在。
  • 理解人性的生物学将有助于做出一些选择。
  • 改善存在的命运正是文明(意识的主要结果)所要做的,而且至少3000年来,无论其回报或大或小,文明都一直在尝试着改善存在。
  •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开始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