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Authors

《颠覆你三观的哲学入门神作!12堂课让你看透人生本质》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哲学教科书,而是带你直面生命终极问题的思想指南。作者犀利指出:哲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而非拥有真理,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书中揭秘哲学三大本源——惊讶、怀疑与临界境况,教你通过主客分离认识“大全”存在。更震撼的是,它论证了上帝不可证明却值得信仰,自由需要超越性指引。从轴心时代到现代启蒙,从历史意义到生死抉择,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在怀疑中获得力量,在思考中找到自我!这才是青年人最需要的哲学启蒙。


哲学的本质与普遍性探索

  • 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拥有真理
  • 哲学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而且每个答案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 哲学的意义就是获得一个人身处其中的境况现实
  • 哲学就是活跃的思考与对这些思考的沉思(反思),或者说是实践和谈论思考
  • 哲学就是人要通过聚精会神的方式去成为自己,从而参与到现实中
  • 任何拒绝哲学的人,都会在自己没有意识到哲学的情况下运用一种哲学
  • 哲学思考不能给人物质性的财富,而只能给人心灵性的财富
  • 真正的哲学,绝不局限于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的哲学课程
  • 哲学仍然是所有希望通过思考去接近真理的人的生活指南
  • 哲学不能战斗,也不能证明自己,但可以传播

哲学的本原:惊讶、怀疑与临界境况

  • 所有哲学都提倡交流、讲述,并想要被倾听
  • 开端是历史性的,而本原在所有时候都是哲学思考的动力源
  • 柏拉图曾说,哲学的本原是惊讶
  • 惊讶产生了认识。在惊讶中,我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哲学思考就像是从生活必需品的束缚中醒来
  • 没有彻底的怀疑,就没有真正的哲学思考
  • 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对他来说就是确切无疑的
  • 哲学的本原是对自身软弱与无力的觉察
  • 临界境况(Grenzsituationen)意味着我们无法超越和无法改变这些境况
  • 对临界境况的意识是继惊讶和怀疑之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本原
  • 世界的存在是不可靠的
  • 世界在总体上是不可靠的,但与此不同的是,世界上仍有一些值得信仰的东西
  • 临界境况中的本原带来了基本动力,即要在苦难中走上存在之路
  • 哲学思考的本原是惊奇、怀疑和迷茫的意识
  • 辩解和攻击不是获得力量的手段,而是靠近自身的手段
  • 斗争是爱的斗争,而在这种斗争中,所有人之间都要坦诚以待
  • 只有在交流中,人们才能确定真正的存在,自由与自由才能毫无保留地相互面对
  • 哲学的本质就是可交流性本身,而这与真理密不可分
  • 只有在交流中,人们才能达到哲学的目的,而所有目的的意义最终都基于对存在的觉悟、爱的澄明和宁静的完善

哲学思考与主客分离中的大全

  • 哲学思考将我们从所有存在者中解放出来
  • 哲学始于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存在?
  • 我们有意识的此在的原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谜团
  • 没有无主体的客体,也没有无客体的主体
  • 作为整体的存在,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必然是在这种分离中呈现的“大全”
  • 存在不是一个对象(客体)。一切成为对象的东西都源出于大全,而作为主体的我也源出于大全
  • 大全总是只在被思维的存在中呈现。大全本身并不呈现,而是把它所包含的其他一切呈现出来
  • 主客分离是世界上事物的一种关系,而这些事物是与我们相对的客体。主客分离的关系是一种比喻,而它表达了根本不可见、本身无法对象化的东西
  • 人能够超越主客分离,并实现主客的完全统一
  • 我们只能言说具有对象性形态的东西。不具有对象性形态的东西,是难以言传的
  • 突破骗人的执着状态,人才能摆脱束缚。似乎是深渊的地方,实际上是自由的空间

上帝思想的根源与信仰本质

  • 信仰没有知识的确定性,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确定性
  • 一切都消失了,唯有上帝还在
  • 上帝存在或不存在,都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 得到证明的上帝不是上帝,而只是世界中的一个事物
  • 对上帝的所谓证明,其实根本就不是证明,而是在思维中进行自我确定的途径
  • 上帝不是知识的对象,而且对上帝的推断也不能让人信服
  • 真正意识到自己自由的人,同时也确信上帝
  • 上帝绝不是知识的内容,而是实存的在场
  • 人如何决断和选择道路,都取决于人自己
  • 上帝是不可见的,而且是不可想象与不可思议的
  • 只有一位神
  • 出于信仰而生活,并不是意味着依靠可计算的知识,而是意味着以一种我们敢于相信上帝存在的方式去生活
  • 信仰没有知识的确定性,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确定性
  • 每个人在哲学身上所理解到的东西,都是他实际上已经知道的东西

无条件性的本质与抉择

  • 我们都必须不断地从优柔寡断中重生。
  • 无条件行为的标志是,行为是建立在这种东西之上的;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是有条件的,不是终极的。
  • 团结绝对优先于以它为条件的生活。
  • 要把人从这种空虚中解救出来,只有靠作为个体的人本身,靠他可以自由地获得本原存在以及做决定的根据。
  • 人之为人,是因为可以承受无条件性,这样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鼓励,而想象出来的形象只能提供无效的激励。
  • 无条件要求对我来说就像我的实际存在对我的纯粹此在的要求。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什么,因为我应该是什么。
  • 作为行为理由的无条件者不是认识的问题,而是信仰的内容。
  • 无条件性不是如是存在,而是通过借助无比深刻的反思而变得澄明的抉择。
  • 无条件性只存在于已经通过反思的存在抉择中。这意味着无条件性不是出自如是存在,而是源于自由。
  • 无条件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最终取决于什么,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 无条件性实际上只存在于执行它的信仰中,并且只为看到它的信仰而存在。
  • 无条件者不能得到证明,也不能展现为世界中的此在——历史上的证据只是提示。
  • 人的无条件性不像他的此在那样是被给予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人身上成长的。
  • 抉择造就了人的实质。人在善与恶之间的抉择中,选择了他所理解的善。
  • 爱趋向于存在,而恨趋向于不存在。爱源于超越,而恨因脱离超越而陷入自私。
  • 如果人要活出本质,他就要在二者中做出抉择。
  • 只有在他如其所愿地做出抉择时,他才能成为人。
  • 做正确的抉择,明白自己的动机,并且为了爱而活着。只有在这三个层次的合一中,无条件者才会实现。
  • 当我们对自己确定无疑时,我们恰恰走了歧途。

人的自由本质与超越性指引

  • 人是我们所难以把握的,是所有对象性认识都不能把握的自由,而自由又是人不可避免的可能性
  • 我们不是靠自己获得自由的,而是被给予了自由
  • 如果我们没有爱,我们就无法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无法施展我们的自由
  • 人被赋予了处理他的存在的自由,就像处理材料一样。因此,人有了历史,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遗传的结果
  • 人在依靠权威做出的值得信赖的戒律与命令时,会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相反,人在倾听现实整体的声音时,会鼓起责任的能量
  • 人作为在世的此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但所有这些认识方式所把握的,都是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从来没有把握作为整体的人
  • 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认识自己:作为研究的客体和作为无法研究的自由
  • 人越是真正自由,就越是能确定上帝。当我真正自由时,我会确信,我不是靠自己而得到自由的
  • 人与上帝的关联,不是一种自然的品质,而是与自由融为一体
  • 人在他对自己行为的评判中受到指引,上帝的声音只表现为人对情感、动机和行为的判断
  • 上帝的指引是不确定的,没有人可以占有上帝的指引
  • 人的存在,就是成为人

世界图景的局限与存在解释

  • 我们的认识对象在世界中,但世界本身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 只有完善的知识才能带来真正的无知
  • 认识的激情就是要达到认识的最高峰
  • 所有的认识都是解释
  • 解释意味着,被解释出来的东西不是存在本身的现实,而是存在的一种呈现方式
  • 解释不可能直指绝对的现实。如果我们把解释的内容视为现实本身,那么我们的知识就颠倒了
  • 信仰的原则越普遍,就越不具有历史性
  • 没有人可以单靠这些抽象性而活着
  • 抽象性具有净化的力量,它使我们摆脱了纯粹肉体的束缚,以及狭隘迷信的束缚
  • 世界不是封闭的。世界不能从它自身来得到说明
  • 整体上的存在必然是这样的:它使得所有解释成为可能,但其本身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见的
  • 所有的现实方式都是悬而未定的,而世界图景的特征只是作为相对的视角
  • 没有哪种已知的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和作为整体的存在
  • 世界中的现实是一种在上帝与实存之间消逝着的此在
  • 存在的自由在于,如世界所是的那样去看世界,而不是将世界看作是最终的

启蒙与信仰的哲学思辨

  • 我们可以将启蒙理解为,人成为自己的道路
  • 哲学信仰的五项原则相互强化、交替推进,但没有一条是可证明的
  • 它们的真实性只能靠人仔细的思维来“揭示”,或通过某种思路来“澄清”,或通过呼吁来“追忆”
  • 我不是因为遵从权威而信服这些原则,而是因为它们的真实性与我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 所有肯定的陈述都伴随着对错误的维护;思想的正确构造,也总伴随着与之相反的情况
  • 在哲学思考中,恰恰是在被质疑的地方,我才做直接的表述
  • 启蒙要求人去认清自己的所指、所愿与所为。人要自己去思考
  • 用康德的话来说,启蒙就是“人从他惭愧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
  • 真正的启蒙,没有刻意表明思维和质询是有边界的,但它意识到了它们的实际边界
  • 真正的启蒙不只是去阐明偏见与假定的不言自明之事,而且也去阐明自己
  • 抵制自由、抵制启蒙,实际上就是抵制上帝本身
  • 如果没有真正的科学知识,就没有真实性,没有理性,也不会有人的尊严
  • 人在无信仰时会渴望信仰,并想要说服自己接受信仰
  • 只有随着完整的人的自我教育而同时进行的思考训练,才能防止任何一种思考成为毒药
  • 正是在最纯粹的启蒙中,信仰的必然性才变得清晰起来
  • 哲学信仰的五项原则,不能像科学论点那样得到证明
  • 虚假启蒙的一个谬误是,理智可以单从自身出发去认识真理和存在
  • 在哲学思考中,悬而未决的表述所显露的优柔寡断与果断行动的现实性之间,总会有一种紧张关系

历史的意义与轴心时代

  • 以史为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从我们自己的时代出发,我们可以鲜活地理解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就在过去与当下的相互辉映中前进。
  • 世界史看起来像是随机事件组成的混沌。从整体来看,世界史乱成一团,像是洪水的漩涡。世界史总是从一种混乱走到另一种混乱,从一场灾难走到另一场灾难。
  • 历史哲学就是要寻求世界史中只与整体人性相关的意义、统一性与结构。
  •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产生了,而且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延续至今。
  • 这个世界史的轴心,似乎存在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的精神进程中。当时出现了我们至今都不能离开的人。这一时期可简称为“轴心时代”。
  • 人意识到了作为整体的存在,意识到了自身和自身的极限。人经验到了世界的恐怖和他自己的无力。人提出了根本的问题,并在面临深渊时寻求解放和解脱。
  • 人能够在内心面对整个世界。他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超越自己和世界的本原。
  • 直到今天,人类的精神生活仍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人们自觉地追忆往昔,即文艺复兴。
  • 新的情况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历史第一次成为世界史。与当今全球的交通一体化相比,所有过往的历史都是局部历史的集合。
  • 我们必须相信,人类即将迎来各种可能性。从短期来看,今天的一切都是晦暗的,但从长远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整个世界史作为尺度。
  • 我们不能委身于时代、将一切推给时代,即使我们可以做到这样。相反,我们应当努力阐明时代,并借此深入生命的深处。
  • 以史为鉴,我们就扎根于永恒之中。

哲学思考者的独立性与生活方式

  • 哲学思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要为自己的内在独立而奋斗
  • 既在尘世中,又不在尘世中;既入世,又出世
  • 孤立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有与不自由的抗争。消除一切自由的阻碍,也就消除了自由本身
  • 我们不相信斯多葛学派的平静,不渴望心如止水,因为正是我们的人性存在本身使我们有了激情和恐惧、泪水和欢乐
  • 哲学思考就是学习如何生以及如何死
  • 在哲学的生活方式中,人才会认真对待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快乐与伤害、成功与失败、黑暗与迷茫。不要遗忘,而要在内心消化吸收;不要让自己分心,而要在内心精进;不要得过且过,而要大彻大悟
  • 学习生与学习死,就是一回事
  • 人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洞悉一切,就不再进行哲学思考了
  • 哲学思考在知识可能性的极限上保持着基本的谦逊,并知道在知识的极限下,对不可知的东西要保持完全的开放
  • 哲学思考甚至必须让充分交流的可能性保持不确定,即使它相信交流,并敢于交流

哲学史的本质与价值

  • 哲学史是让我呼吸思考的空间,并且为我的探索提供了难以模仿的模型
  • 教会是为众人服务的,而哲学是为个人服务的
  • 只要哲学触及了永恒的真理,那么哲学就可以在没有暴力的情况下鼓舞人心,并从心灵的最深根源处给心灵带来秩序
  • 没有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必须是要人不断去重新获得的
  • 只有那些从自己的源头看到哲学的人才能把握哲学
  • 哲学史整体就像人的自我意识中唯一且宏大的瞬间
  • 哲学史的统一性观念,涉及的是永恒的哲学
  • 哲学就其本质而言,绝对不能说它已经终结了
  • 所有伟大的哲学都是完美地、完整地、独立地存在着,而且不依赖于历史上更全面的真理
  • 哲学思考的意义在于当下。我们只有此时此地的现实
  • 只有通过当下的现实性,我们才能到达无时间性

青年人哲学学习指南与阅读方法

  • 在哲学中不能有个人崇拜,不能把一个人上升为唯一者
  • 哲学关注的是无条件的、本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东西
  • 系统的哲学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包括三种路径:参与科学研究、学习伟大哲学家、认真过日常生活
  • 理解取决于专业知识,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理解事实
  • 阅读首先需要一种基本的态度——对作者的信任和对他所把握事实的热爱,就好像文本中所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 只有当我完全把握了作者所言说的一切,并重新从事实的核心出发时,我才能开始有意义的批评
  • 自我思考;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进行与自己一致的思考
  • 柏拉图可为挚友,但真理更值得热爱
  • 没有哪个哲学家(即使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已经掌握了真理
  • 我们不应该对历史上的东西无动于衷
  • 我们应当在彼此最陌生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
  • 要想掌握哲学史中的哲学内容,不仅仅要阅读狭义的哲学文献
  • 选择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来学习他的著作,并不意味着仅仅局限于他
  • 在哲学中不能有个人崇拜,不能把一个人上升为唯一者,也没有唯我独尊的大师
  • 哲学的意义在于,向整体的真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