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爱生活,不爱也行:日常哲学提案】读书笔记

Authors

《颠覆三观!这本书教你在日常失败中寻找哲学快感》日常生活的惊异与失败中蕴藏着哲学思考的宝藏!这本书带你看透抑郁、冷漠、拖延背后的生存真相,教你用“敢于失败”的智慧面对人生。它撕碎正能量鸡汤,揭露“说真的”背后的自我欺骗,让你在语言迷思和流行语陷阱中保持清醒。从挤痘痘的隐秘快乐到周日忧郁的哲学意义,每个日常细节都成为存在思考的入口。这不是成功学,而是教你在格格不入中活出真我,在平凡日子里发现惊人的哲学考问!


日常哲学中的惊异与失败

  • 日常中蕴藏着诸多意外之“惊”
  • “惊异”促使我们提出问题
  • 日常居然如此惊人,这便是我想借此书告诉大家的
  • 它们之中蕴含着相当惊人的“哲学考问”,涌动着无数的“出乎意料”
  • 我们没法儿战胜日常,我们只是不得不面对它、不得已应付它
  • 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像是在等待各种失败的重演
  • 阻碍、挫折、幻灭、失败……往往是这些感受铺就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
  • 战胜日常并不关乎什么英雄主义或功成名就,它更多的是关乎“失败”
  • 需要我们敢于去失败、去打乱、去质疑,在嬉笑怒骂中更好地蜕变
  • 格格不入,便是在场但没真的融入
  • 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矛盾境地,不在其中,也不在其外,介于两者之间
  • “懒得”本身就是一件劳命伤神的事儿
  • 反抗一下子就被赋予了尤为积极正面的意义,而不反抗,就显得像是满足于现状的浑蛋或混子
  • 过度渲染反抗的必要性,认为非反抗不可才是问题所在,它把反抗变成了一件让人无比心累的事儿

现代生存困境与哲学思考

  • 没有欲望、不想见人、空虚、什么事儿也不想做,或者一想到要做的事儿,无论大事儿小事儿,就感到疲惫,这便是我们人生中某些逃不掉的时刻……那些常被唤作“抑郁”的时刻。
  • 抑郁的特性在于,它可以麻痹我们身上一切可以产生舒适感的东西。甚至比麻痹更严重,正如它的字面意义那般,抑郁让人“深陷沉沦”。
  • 抑郁就是一种让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沮丧情绪,同时你也无法从这种沮丧中汲取任何力量和养分,得到任何的超越和升华。
  • 只有在错失之后,才恍悟何为良机。
  • “太迟了”让人愤愤不平的地方在于,和负罪感、羞愧或者内疚不同,它不是有意识地行动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而是行动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业已失败。
  • 冷漠,也可以理解为难以感到激动,或者难以采取行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如果冷漠——这绝不积极主动刻意做任何事情的决心——才是最大的一种野心呢?
  • 感到自己不太正常,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共同心态,这似乎意味着“正常”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由诸多的“不正常”构筑的。
  • 规范总是试图谴责、怀疑、消解其自身之外那些所谓不正常、不规范的事物,尽管没有了后者,它自己也将无处立身。
  • 我们并非想要重拾逝去的时光,而是能够记下每一个深刻改变了自己的微小事件,衡量走过的路,发掘人生的悸动,考量人生的现状,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
  • 每当我强调说明我是“作为××”说话的时候,很少是出于谨慎,大多是为了强调我的发言是多么理所当然。
  • 随着不断变换着强调我们是依何种身份而言出于此,反而会导致身份的弱化、割裂,最终碎化、迷失在太多不同的性质里。
  • “我不反对,但……”以看似小心翼翼、谨慎斟酌的语气去肯定一个没那么肯定的观点,或者说,以沟通或对话的名义去掩盖一颗根本不想沟通的心。
  • 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所思所想,承担自己的所行所言呢?

语言现象背后的哲学思考

  • 何如何如,难识庐山真面目
  • 它暴露了我们对自我诉求的不确定: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问什么
  • 所有的这些“何如”翻译过来都不过是一个问题:我,何如?
  • 省略号的出现都像是在说:此处我还有话要说,但我选择不了了之
  • 构思之缜密则表述之清晰,理之顺则章易成
  • 使用微笑眨眼的表情符号,不过是在刻意假装一段子虚乌有的友谊
  • 真正的友谊是两人心灵彼此密切交流,全面融为一体
  • 为荒谬圈出一席之地、给它一个意义,是彻底地屈服
  • 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开疆扩土、自我丰富
  • 对灵感之源的强调,剥去了创作的神秘性
  • 只吸不呼,只进不出,最后毫无建树
  • 强祝“美好的一天”更像是一种命令,居高临下
  • 越是深陷悲伤,反而越不容易感到不幸;越是日日高兴,也越不容易感到真正的幸福
  • 所有偏爱绝对或极端的人都等同于放弃了幸福
  • “绝对”会压垮一切,抹杀细微的体验和感知

流行语与个人成长的反思

  • 说真的一词不只是对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社会的一种嘲讽,它是一句宣言: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是一句真话
  • 说真的这一短语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人们如此想要“说真的”,且以自己的名义说,不仅仅是在追求说出真相,更多的,是想要表现自己之所言与自己之为人的一致
  • 追求说真话首先意味着想要揭示真实的自我
  • 时间没了就是没了,还能去哪里挤?要做的事儿本来就堆积成山了,为什么还硬往里加上“时间管理”这一件?
  • 拖延意味着我们的确花了时间,只是我们拉长了时间,也利用了这延长的时间,同时还不至于产生“我们能够停下一切”这类的幻觉
  • 活在所谓的“当下”一刻意味着我们得从时间流中跳出来,好捕捉到“当下”,思考琢磨“当下”,疏离地观察“当下”……而这样,不就没法真的活在其中了吗?
  • 别老想着时间了,越是想着时间,越是浪费时间
  • 禅远非一种唾手可得的状态,也不是靠着一点山林流水的音效就能立刻进入的状态。这种平静是通过修行与研习才能企及的
  • 不也正是这种紧张感、压力感才能激励我们、调动我们、让我们感到血脉偾张?更重要的是,不正是压力让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吗?
  • 变得积极正面,便不再是要我们去改变周遭环境、打破成规和道德约束,而是单纯地为业已就位的东西辩护且拒绝一切否定形式的批判
  • 正能量不过就是给那自给自足、自我认证、自说自话的“善之帝国”添砖加瓦罢了
  • 既然已经人皆脆弱了,何必还要特地培养呵护这一特性呢?尤其是,到底如何扶植或保护一个本意恰是“被削弱、被摧残”的东西呢?
  • 把脆弱当成强大,即认为脆弱是对这个充斥着竞争和表现欲的时代的抵御。而抵御得住,换句话说,就意味着自身的强大
  • 爱自己不仅意味着要炮制本该是自发产生的激情,还意味着得自我分裂一下好让自己能与自己相爱
  • 自爱似乎就此等同于自我反思,言下之意就是要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拆解自己、分析自己

哲学与智慧的悖论思考

  • 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
  • 如果哲学不能让我在任何场合下都保持克制、谨慎和稳重,那它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 做我们权能之内之事,余下则休矣
  • 智慧并不存在,是因为变得睿智就好像是达到一种虚无,变得听话就好似少了一分色彩和激烈
  • 使人听话顺从的“智慧”甚至可以算是哲学的反面,因为真正的哲学想要介入,想要变得激情洋溢,变得有所作用

标题: 恐惧的本质与矛盾价值

  • 恐惧并不是被消灭了,而是被储存和转换了,使得主人公能够得以求生
  • 恐惧感不仅代表了我身体内的一种动物性,也同时构筑了我人格中的独特性
  • 失去了它,我会变得多么可悲啊
  • 为什么要去抑制这种对于人类而言具有警示、警戒作用,让人得以在自然界中幸存的原始信号呢?

标题: 善良的现代困境与批判

  • 善良被排斥,并非是它本身允许或不允许我们做什么,而是它展现出来的一些东西
  • 善良完美地象征了那些黏腻的、童话般的美好感情,甜蜜到让人反胃
  • 善意看似是对他人的好意和照顾,背后却往往隐藏着一种留意、一种警惕,甚至是对他人的一种监视
  • 想要为别人好,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冒犯、更不像为别人好的了

标题: 遗憾的必然与人生意义

  • 人生注定会是一条充满遗憾的路
  • 和内疚不同,遗憾更多的是为没做的事情而痛苦哀叹
  • 一个不再萦绕心头的遗憾,还称得上是遗憾吗?
  • 扼腕叹息不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吗?

标题: 圣诞魔力的不可抗拒与神秘

  • 圣诞影响我们心绪的方式尚不可知,它的力量更多地蕴藏在那些触动我们但难以解释的神秘之中
  • 相比于故作隆重地庆祝圣诞节,我更愿意静静欣赏圣诞节那无法参透的神秘魔力
  • 圣诞魔力不是什么廉价的魔术,不是那些仙气飘飘、热闹生动的营销表演

标题: 梦想实现的现实悖论

  • 实现梦想,就是把“梦想”变成了那总被人们百般嫌弃、虚假堕落如万恶之源一般的“现实”
  • 当我们的梦想变成可悲的人生目标之时,它还剩下点什么呢?
  • 凭什么梦想就比其他事物更能代表真实的自我呢?
  • 将梦想削皮去骨,变成一纸计划书,总结成一个冰冷的目标,让它们跌落神坛

标题: “回归本质”的模糊与矛盾

  • “回归本质”一说堪称是看似言之有物实则含糊其词的典范
  • 真的有什么事物可以被称为“本质”吗?
  • 如果它这么容易被遗忘、这么容易消失,我们对此还毫无知觉,那它还算得上是精髓吗?
  • “断舍离”后的我们到底还有什么事儿可做?

对自我成长迷思的哲学反思

  • 微笑是更加完美的笑。正如怀疑会招致怀疑,微笑也会召唤微笑——它让别人信任我及我周边的一切
  • 单纯地改变面部表情,矫揉造作地戴上一副感情面具,又怎能让人真的感觉更好呢?
  • 真正的问题出在这种试图通过模仿、通过咧嘴或撇嘴的动作来进行自我暗示的理念
  • 这些僵硬的面部肌肉收缩,并不能成为我们和外部世界的接口,反而会成为一堵墙,成为一个壁垒
  • 相比于攻讦,我倒觉得应该捍卫甚至赞美钻牛角尖。说到底,钻牛角尖和钻研之间到底能有什么区别?
  • 反思也好,反刍也好,思想是杂糅的、沉甸甸的,有时甚至会顽固地纠缠着你,直至你不胜其扰
  • 为什么爱非得是学来的,而不能是天降的或自然而然的呢?
  • 爱并不非得是什么样的
  • 自我关爱总让人想起这样的画面:每个人都把“自我”想象成一个小婴儿,等待着别人照顾
  • 关爱被简化成了一种表面的姿态,被简化成了它的前三个字母
  • 好好生活,就像是穿着一件合身的衣服。它有一种贴身的意味,冷暖自知
  • 不是我们创作了生活,而是生活造就了我们!
  • 能不能不以“把人生占为己有”的心态去生活呢?
  • 到底是怎样的魔法,能通过降低生活水平、通过刻意营造动荡不安来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 待在舒适圈里需要很大的勇气,无论如何,舒适圈都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努力去维护

和解、真相与疲惫的日常悖论

  • 要和解吗?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接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失败,坦然面对实现不了的理想以及生活的不公。
  • 这种只是在一味做减法(消减一切的阻碍、风浪或麻烦)的和平最后还能剩下点什么呢?
  • 和平其实是充满着骚动、疑窦和不安的。那些渴望和平的人往往误解了这份看似“平静”的和平。
  • 和平并不意味着“一切安好”,甚至我敢说,和平,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错觉。
  • 说真话到底该怎么理解?它到底指的是说的话中没有逻辑错误,还是指话语中没有撒谎的成分?
  • 一再地鼓吹说真话,会不会反而造就了一种假装?彼此之间强调所言皆真,难道不是一种自我说服吗?
  • 说真话往往附带着伤害,好像越伤人就越真似的。
  • 说真话中的“真”往往存在于不经意的瞬间,在谈天说地的闲聊之时自然而然地乍现。
  • 疲惫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日常:每天疲倦无力地醒来,整日整日地消化不良,筋疲力尽地回到床上。
  • 疲惫自己永不疲惫,面对此景此作,该做如何?
  • 为什么不把疲惫、失眠或者睡眠不足变成一种就算不至于令人沉醉,至少也算舒适惬意的事情呢?
  • 疲惫将我们置于一种游魂般或微醺似的放空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似乎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 “韧性”一词越是遍地开花,就越发面目可憎、让人生厌。
  • 韧性所做的不过是吹捧苦难的价值,好去抹杀和否认痛苦的存在。
  • 痛苦常常永驻于此,没有什么会真的过去。
  • 相比于韧性,为什么不选择“希望”这个词呢?希望不过是一种因事物表象而生的不稳定的快乐。
  • 拒绝韧性,甚至敢于讨厌韧性,是这个世界还有一线希望的证明。
  • 为什么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我们乐在其中的事情,有始却很难有终呢?
  • 无聊是生活的常客,快乐则是凤毛麟角。
  • 这些翻开没几页的爱书,那些没能看完的好电影……只是因为它们很好,太好了,如此之好……好到我们反而略感无福消受,不敢忘情其中。
  • 享乐并不容易。这些赏心乐事,是如此珍稀,所以需要小心细致地拿捏。
  • 周日晚六点。周末还不算结束,新的一周已近在眼前。
  • 周日晚上之萧条沉寂与其早晨之宁静活泼是不是恰成反比?
  • 周日的悖论就在于,它引发的空虚感,不是因为它的早晚不一,也不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空无一物或“空无一事”,而在于它的行将逝去。
  • 周日的忧郁也会一直与我们同在……其实也挺好的,这样,每一周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提醒,让我们定期体验一下那哲学式的存在焦虑。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自我反思

  • 自我剧透是放任自己的快感泛滥,而不是想法儿克制且延续这份快乐
  • 真正的问题不是弄清楚为什么自己想要给自己剧透,而是为什么自己不给自己剧透
  • 剧透所揭露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常认为提前享乐,就会糟蹋了快乐
  • 我们爱的从来就不是人,我们爱的只是一些品质而已
  • 爱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一种误解吗?
  • 惊愕茫然——这种自我意识完全湮灭的状态——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 “非存在”的力量恰恰是“存在”的前提条件
  • 如何衡量一个事物是不是多余的,如果它本身就难以衡量或者我们不能去亲身体验呢?
  • 每一个知道这一点的人都会避免过分和不及,追求一种正中,而这种正中是对我们自身而言的
  • 所有的快乐却恰恰来自一种“空虚”,来自一种“终于一无所剩,干干净净,再无可取”的感觉
  • 人不一定生来就如此忌惮“空”,不一定非得将空缺之处填满
  • 抱怨的意义,是让我们的心声得以被听见,让我们得以撑得下去,不至于被自己的不幸和委屈压垮
  • 死于不愿让别人得偿所愿地看到自己呼天抢地、叫苦连连
  • 一切由你选择:在沉默中灭亡或在抱怨里重生

隐秘乐趣与日常越界的哲学思考

  • 挤痘痘背后蕴含着一种无法比拟……但又不可告人的快乐
  • 为什么大家都对此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而媒体、书籍和日常谈话里却充斥着各类美容护肤的话题?
  • 青春痘其实开启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哲学体验
  • 一个青春痘仿佛是暴露了“身体”和“自我”之间的一种失衡
  • 修护恰是在以一种肮脏、残酷但有益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的身体其实并不完美
  • 为什么工作让我们怀念的,不是我们在那里做了什么,而是那里发生了什么?
  • 这些闲聊无不揭示了一种矛盾:它们看似平淡无奇且毫无意义,但我们却很乐意花时间去滋养维系
  • 非生产性活动是多么的有力量
  • 越界,到最后倒是显得没什么侵犯性了
  • 那些日常的小小越界,那些私人的、无伤大雅的出格则至少有一个优势:它们永远不会被泛化
  • 穿慢跑裤,就是不去选定自己的样子以及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这不是什么懒惰,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定性
  • 批判并非不留余地、不可逆转。它呼唤着更多元的来自他人的评价
  • 刷手机更是一种机遇,是“遐想”之趣
  • 为什么,结局就非得是一个一步一步慢慢熬到的遥远目标,而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瞬间、一次有益的中断、一个主动的暂停呢?

哲学与文学经典参考文献集

  • 阿尔贝·加缪,《反抗者》(1951)
  • 阿尔贝·加缪,《加缪札记》(1962)
  • 阿兰,《幸福散论》(1925)
  • 爱比克泰德,《道德手册》(约125)
  • 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1677)
  • 巴门尼德,《诗歌:残篇/论自然》
  •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 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不可名状与几近于无》(1957)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807)
  • 亨利·伯格森,《创造进化论》(1907)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神义论》(1710)
  • 勒内·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1649)
  •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给弗洛伊德的公开信》,又译为《感谢您,弗洛伊德》(1931)
  • 路易·阿拉贡,《奥雷连》(1944)
  •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13—1927)
  •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1913)
  • 蒙田,《随笔集》(1580)
  • 米歇尔·福柯,《越界序言》(1963),收录于《言论与写作集》(1994)
  • 米歇尔·福柯,“讲座系列”,《说真话的勇气》(1982)
  • 尼古拉·布瓦洛,《诗艺》(1674)
  • 普罗提诺,《九章集》(公元3世纪)
  • 乔治·康吉莱姆,《认识生命》(1952)
  • 塞涅卡,《论幸福生活》(58)
  • 维克多·雨果,《笑面人》(1869)
  • 让·阿努伊,《相约桑里斯》(1942)
  • 西蒙娜·德·波伏瓦,《模糊性的道德》(1947)
  •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 埃米尔·齐奥朗,《苦涩三段论》(1952)
  • 帕斯卡尔,《思想录》(1669)
  •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1872)
  • 让—雅克·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782)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