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头条物理学】读书笔记

Authors

《头条物理学》震撼揭秘:不懂数学也能秒懂物理!这本书用颠覆传统的方式告诉你,物理不是枯燥公式而是高科技人文教育。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纠缠,从核能奥秘到气候变化,作者用生动案例让你像理解音乐一样理解物理本质。掌握物理思维,你就能看透科技本质、质疑权威观点,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是少儿科普,而是让你变身为物理达人的高级课程。


物理是高科技人文教育

  • 物理是高科技范儿的人文教育,理解了物理,你就不会再被科技的飞速进步吓倒
  • 科学太难了?不,只是教学方法不对
  • 学物理的时候能绕过数学吗?当然!数学是一种计算工具,但它并不是物理的精髓
  • 用物理学思考,而不是用数学思考
  • 不必研究音乐理论,你就能理解音乐甚至作曲;不了解麦克斯韦方程,你也能理解光是什么
  • 我希望读者获得的正是这种敢于质疑的能力
  • 不是微积分,不是花式计算,不是对科学方法夸夸其谈,也不是阐述角动量守恒的深层含义,而是能让一个没做好作业的高傲物理学家闭嘴
  • 她不只记住了数字,也思考过这些信息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些知识融入了她的身体,可以在需要时回想起来并加以运用
  • 本书不是速成的物理学,而是一种高级的物理学
  • 这不是什么"少儿物理学",而是一门高级的物理学
  • 学生们报这门课,不是为了找乐子,而是想好好学一门有用的课程,借此了解重要的信息,并且获得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

能量、爆炸与能源的未来

  • 一颗直径约为10英里的小行星或彗星以每秒20英里左右的速度冲向了地球,撞击力量如此之巨,以至于它和周围的岩石瞬间升温至1000000℃以上,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热一两百倍。
  • 爆炸释放的能量比1亿兆吨TNT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还要大,比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能量总和还大1万倍。
  • 虽然在你的一生中遭遇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概率非常低,但一旦遇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几百万甚至数十亿的人会因此而丧命。
  • 当处于存储状态的大量能量,突然在有限的空间中转化为热时,爆炸就发生了。
  • 能量是一种做功的能力。功的大小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即力的大小乘力在其作用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量的另一种定义:任何能被转化成热的东西。
  • 热是一种能够令物质温度升高的东西,这个变化可以被温度计测量到。
  • 巧克力薄片曲奇的能量更大,曲奇饼干中含有的能量是TNT的8倍!
  • TNT炸药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它能以极快的速度释放能量(把能量转化为热)。
  • 功率就是能量释放的速率。
  • 汽油通过与氧气结合来释放能量,每克汽油所含的能量明显高于曲奇、黄油、酒精或煤炭。
  • 一块汽车电池承载的能量是同等重量汽油的1/340,甚至一块昂贵的计算机电池也只有汽油1/100的能量。
  • 液态氢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汽油的3倍,同等体积汽油的1/5。
  • 氢本身不是能量源,只是一种运输能量的手段。
  • 每1克铀-235可以释放出相当于等量汽油200万倍的能量,相当于巧克力薄片曲奇400万倍的能量。
  • 煤是最便宜的化石燃料,用电供热比用煤贵24倍。
  • 能量是守恒的,任何看似消失的能量都没有真的消失,通常只是转化成了热。
  • 功率是能量转移的速率,1马力≈1千瓦。
  • 1平方米的阳光有多少功率?阳光的能量输出约为1千瓦/平方米。
  • 动能是运动产生的能量,动能方程:E = 1/2 mv²。
  • 一颗普通流星的运动能量是相同质量TNT的化学能量的150倍。
  • 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能量相当于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全部核武器库存之和的1万倍。

原子与热的关联

  •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热是原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 温度是原子平均动能的量度,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 原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物质状态随之改变
  • 热力学定律揭示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本质

热的本质与热力学定律解析

  • 热就是动能,分子产生的动能
  • 温度就是对隐藏的分子动能的度量
  • 温度相同时,较轻的分子比较重的分子移动得更快(平均而言)
  • 彼此接触的物体趋向于达到相同温度(热力学第零定律)
  • 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不能抽取热能(热力学第二定律)
  • 宇宙的熵正在增加,宇宙正在变得越来越无序
  • 要想从热中抽取任何有效能量,都需要温差
  • 当动能转变成热时,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视为连贯而规律的运动转变成随机运动
  • 分子能量从最开始的“整齐有序”变为“无序”
  • 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以及热辐射三种方式转移
  • 爆炸后TNT的内部动能增加至原来的167倍
  • 气体压力的定义是,气体施加在1平方米上的力,关键结果:P=常数×TK
  • 发动机的效率上限将由以下式子决定:1–(T冷/T热)
  • 熵是用来度量对分子无序程度的,温度更高的物体拥有更高的熵
  • 绝对零度是让分子停止运动的温度,对应0K
  • 海平面因为全球变暖而升高,主要原因在于海水的膨胀
  • 阳光下的温度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不同物体的温度不尽相同
  • 冰箱会使其所处房间的温度升高,因为能量是守恒的
  • 热泵从冰冷的室外抽取热能到温暖的室内,效率高于直接燃烧燃料
  • 当液体沸腾时,体积通常会变为原来的1000倍

引力、力与太空

  • 引力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基本力,它塑造了行星、恒星和星系的运动轨迹。
  •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相互吸引的数学关系:F = G * (m1 * m2) / r²。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无论是推动、拉动还是扭曲。
  • 太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引力场、辐射和微观粒子。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的表现。
  •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产生的引力场越强,对周围时空的影响也越深刻。
  • 太空探索依赖于对引力和力的精确计算,以确保航天器的轨道和着陆安全。

引力、轨道与太空物理的奥秘

  • 身处太空轨道的感觉就像坠落情网,你总是在下坠,但总是无法接近真爱。
  • 宇航员不是失重的吗?在海拔100英里高度时,你受到的重力比在地球表面时小,只有95%。
  • 任何两个物体仅仅因为有质量就互相吸引,那么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是万有引力。
  • 重量是引力作用在质量上的效果,而质量是物质的数量。
  •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和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宇航员感到失重的原因是他们永远处于下落状态。
  • 在近地轨道上,卫星的速度必须达到8千米/秒,每1.5小时环绕地球一圈。
  •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达22000英里,需要24小时环绕地球一周,始终停留在赤道上方。
  • 黑洞就是一种逃逸速度超过光速的物体。
  • 动量守恒:所有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且相反的反作用力。
  • 火箭通过向下喷射燃烧过的燃料实现飞行,但效率非常低。
  • 飞机和直升机通过把空气向下推以飞行。
  • 物体的密度如果比周围的液体或气体低,就会漂浮起来。
  • 空气的压强和密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5.5千米,气压减半。
  • 角动量守恒会让收缩的物体加速旋转,例如水槽排水、飓风和龙卷风。
  • 加速度还能以g(重力加速度)为单位,人类无法忍受超过10g的加速度。
  • 完全逃到太空需要约15大卡/克的能量,相当于速度达到11千米/秒。

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现象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中子数影响同位素的存在
  • 放射性是原子核自发衰变释放能量的过程,常见类型包括α、β和γ衰变
  • 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衰变至一半所需时间,是核反应的重要时间尺度参数
  • 核裂变与核聚变是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分别应用于核电站与太阳能量产生
  • 放射性在医学、能源和科研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需严格防范辐射危害

放射性本质与辐射影响解析

  • 你手上这本书是有放射性的(俗称“有辐射”)。你也是有放射性的,除非你已经死了很长时间。
  • 放射性可以说是原子核的“爆炸”。这种现象之所以如此重要而且吸引人,是因为它释放的巨大能量——通常是同等数量原子的化学爆炸的100万倍。
  •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3厘米,它是原子本身大小的1/100000。原子核只占据了原子体积的10-15,却构成了原子99.9%的质量。
  • 辐射对细胞造成的生物损伤是以雷姆(rem)为单位来度量的。假设你身体的每立方厘米都被20亿条伽马射线穿透了,那么你身体的辐射剂量就约为1雷姆。
  • 辐射的半数致死量是:300雷姆=3西韦特。
  • 线性假设认为,图4.3正确地预测了低剂量水平的癌症效应。
  • 一个普通人体内约含有约40克钾。大约0.01%的钾原子的原子核含有1个额外的中子,这些被称为钾-40。钾-40是放射性的。
  • 在你的身体中,每秒大约有1000个K-40原子在“爆炸”。你的身体是放射性的。
  • 半衰期法则:每过一个半衰期,就会有一半的原子核衰变。原子核就是这样死亡的,但是到死之前它们都不会老化。
  • 裂变指的是把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以上的大碎片。聚变指的是原子核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原子核。
  • 太阳中的能量主要是由聚变产生的。4个氢原子聚合后,分裂成1个氦原子、2个正电子、2个伽马粒子以及2个中微子。

链式反应与核反应堆原理

  • 链式反应是核裂变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关键机制
  • 核反应堆通过控制链式反应速率实现持续能量输出
  • 临界质量是实现自持链式反应的最小裂变材料质量
  • 中子慢化剂提高裂变效率,冷却剂带走反应热量
  • 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精确调节反应速率
  • 核反应堆设计必须包含多重安全屏障防止辐射泄漏

链式反应:从指数增长到核能奥秘

  • 理解这些现象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让你增进对其余现象的理解
  • 这种快速增长就是指数型增长
  • 核弹:原子的链式反应
  • 你的生命从1个单独的细胞开始
  • 癌症之所以如此可怕,人们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死于癌症,原因就是它利用了链式反应,实现了飞速的生长
  •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遵循链式反应的规律
  • 只要有多于一对“繁殖配偶”幸存,一个物种就有望重新发展壮大
  • PCR改造了生物学
  • 链式反应中的数学也可以用来描述流行病的传播
  •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遵循着和其他链式反应相同的法则
  • 故事、笑话以及流言的传播也遵循链式反应的规律
  • 复利是链式反应的一种形式
  • 摩尔定律:指数增长
  • 连续翻倍过程只需要相对不多的几代,就可以让一个小数字发展成极大的数字
  • 原子弹爆炸就是典型的链式反应
  • 临界质量:材料团就大到能让自身产生的大部分中子击中原子核
  • 核反应堆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
  • 受控聚变发电

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 电和磁是自然界中两种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
  •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 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并在空间传播的波动形式
  • 麦克斯韦方程组完美描述了电磁场的运动规律
  • 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电与磁的本质、特性与应用

  • 它是闪电的本质,而一场闪电发出的功率比一座核电站大得多
  • 是传输能量最方便(通常也是最便宜)的方法,至少在短距离内是这样
  • 电通常意味着电子的移动
  • 电荷是“量子化”的
  • 带电粒子移动,形成了像水流一样的电流
  • 电子可以在一块金属中轻松移动,但是它们无法轻松离开金属的表面
  • 功率(单位为瓦特)=伏特×安培
  • 超导体是具有零电阻的材料
  • 安培会告诉你每秒有多少电子流过,而伏特会告诉你这些电子的能量
  • 高压并不总是等于高功率
  • 磁体真的很奇特
  • 我们现在知道,磁体的力(所谓的磁力)其实只是关乎电荷的力的另外一种形式
  • 所有电子都会旋转,这就意味着电子中的电荷也在旋转,这就形成了电流
  • 磁体在短距离内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更远的距离上就不那么有效了
  • 电荷会制造一个电场,而这个电场可以产生出作用在其他电荷上的力
  • 电磁体有很多用处
  • 地球的磁性来自在液态的铁核中流动的巨大电流
  • 地球的磁极会时不时地翻转
  • 变压器可以非常有效地把能量从初级线圈传递到次级线圈,能量损失几乎为零
  • 交流电中的电流持续变化,从正向到负向,然后再颠倒过来
  • 电关乎电子或其他携带电荷的粒子的流动

UFO、地震与音乐的关联

  • 地震和UFO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或许通过音乐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 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能够捕捉和传递那些超出常规感知范围的信息
  • 某些音乐作品似乎能够预示或反映地质活动和异常空中现象
  • 通过分析音乐中的模式和频率,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神秘事件

波的物理世界与罗斯维尔之谜

  • 波是一种在长距离内传递能量却不实际运输任何物质的方式
  • 所有粒子其实只是小波包——量子力学理论只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已
  • 声音的速度取决于空气的温度。在热空气中,声音传播得更快
  • 波趋向于朝波速更小的方向弯曲自身的运动来改变方向
  • 声道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声音不会向上或向下发散,因此可以在几千千米之外被听到
  • 在晚上,声波会向下弯,于是我们就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在白天,声波向上弯,远处声音无法到达
  • 地震波中,P波最快(纵波),S波次之(横波),L波最慢但破坏力最大
  • 差拍频率f差拍=f1-f2——当两种频率叠加时,会产生周期性相长和相消
  • 多普勒频移:当一个物体接近你时,你听到的频率比它发出的频率更高;远离时则更低
  • 海啸在深海中的波速可达171米/秒,但在浅水中会减速,波高增加,造成破坏
  • 地球的液核存在是因为S波无法穿过地核,而P波可以
  • 罗斯维尔坠毁的“飞碟”实为莫古尔计划中用于探测核爆炸的大气声道监测设备
  • 降噪耳机利用声波相消原理,通过产生反向声波来抵消外部噪声
  • 声音在固体(如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18倍
  •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v = fL,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

光的本质与特性

  • 光是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
  • 光的颜色由波长决定,不同波长对应不同颜色
  • 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介质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
  •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 光子是光的量子,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 光既是能量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媒介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现代应用

  • 光是一种包含有振动的电场和磁场的波,因为两者都会振动,所以我们经常把光称为电磁波
  • 你无法发出比你使用的波的频率还快的信号
  • 光的频率可以达到6×1014Hz,是1GHz的60万倍,这就是为什么光变成了快速发送大量信息的主要方式
  • 光纤的直径可以非常小,通常只有1毫米,但是长度却很长,可以达到上千米
  • 白光不是由单一频率的光组成的,而是由不同频率的光混合而成
  • 人眼拥有四种类型的感受器:视杆细胞感知亮度,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知红色、绿色和蓝色
  • 计算机系统骗了你的眼睛,通过调整红绿蓝三色对你视锥细胞的刺激量来让你的大脑以为自己看见的是白光
  •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都是色盲
  • 光并不总是以光速传播,当光进入材料后,它的传播速度会慢下来
  • 光朝着传播更慢的方向弯曲,这种弯曲和海市蜃楼的原理完全一样
  • 不同颜色的光弯曲时的程度也不一样,这种效应被称为色散
  • 钻石的色散是2.450-2.410=0.040,这比水或玻璃的4倍还多
  • 氧化锆的色散范围在0.060到0.066之间,在阳光下会闪耀出比钻石多得多的颜色
  • 人们之所以欣赏钻石是因为它很昂贵,而它之所以昂贵则是因为人们欣赏它
  • 光在穿过一个直径为D的光圈之后,光的模糊程度是B=RL/D
  • 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约为7米,这就是为什么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侦察卫星无法分辨小物体
  • 全息照片就是一面冷冻镜,它记录了反射出来的那些波,然后在遇光时重新制作出图像
  • 光是横波,如果一条波中所有的光都在沿着相同的方向振动,我们就说它是偏振光
  • 从非金属表面上反射出来的光会变成偏振光,这种眩光可以通过偏光太阳镜来减少
  • 3D电影实际上为两只眼睛各自提供了一部电影,正是两套图像的不同造就了3D图像

不可见光的奥秘与影响

  • 光是电磁波,可见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不可见光。
  •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和遥控器;紫外线能杀菌和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过量会伤害皮肤。
  • X射线穿透力强,用于医学影像和安检;伽马射线能量最高,能治疗癌症,但也具有放射性危害。
  • 不可见光在科技、医疗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但也需注意其潜在风险,合理利用才能造福人类。

红外辐射与不可见光的科学应用

  • 所有东西都会发光,除非其温度处于绝对零度
  • 热辐射和温度:用热力学定律可以计算出热辐射量
  • 颜色定律:我们可以根据颜色定律计算出特定温度下最强烈的光的波长L=3000/T
  • 当物体更热时,内部的电子就会振动得更快,发出更高频率(更蓝)的辐射
  • 辐射总功率和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P=AσT⁴
  • 人体发出的单位功率约为0.1瓦/平方厘米,总辐射量约50瓦
  • 红外辐射被一个表面吸收,制作图像,就像电视图像一样
  • 紫外线可以烧坏你的视网膜,并且会导致皮肤晒伤和癌症
  • 臭氧能高效地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辐射,保护地面生物
  •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1个氯原子可以毁掉10万个臭氧分子
  • 微波炉的微波能被身体中的水所吸收,能量转化成热
  • MRI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磁场和无线电波不会影响DNA
  • 蝙蝠使用超声导航,频率约20kHz,波长1.7厘米
  • X射线反向散射的程度大致取决于物质的密度
  • 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光,这是热辐射的基本原理

气候变化:全球挑战与应对

  •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
  • 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 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和低洼岛屿的生存
  •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日益增加
  •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政策干预和技术创新
  •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和提升能源效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 适应策略,如建设 resilient 基础设施,对于减少气候影响的破坏至关重要
  • 公平和正义必须纳入气候行动,确保脆弱群体不受 disproportionately 影响
  • 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有责任采取行动,共同守护地球的未来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与争议

  • 图中陡峭的温度上升就是全球变暖
  • 当前地球的温度(过去10年的平均值)是过去400年中最高的
  • 温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可能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 二氧化碳极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气候变暖
  • IPCC的结论经常是温和而混杂的,但是它的报告包含有丰富的数据
  • 知道存在这么一个科学共识是重要的——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 海洋的酸化对生态圈造成的危险可能比温度额外升高几度还要严重
  • IPCC认为这段时期的全球变暖很有可能(至少一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 他们判断,过去50年的温度上升只有10%的可能性是自然现象
  • IPCC发现人类有90%的可能性需要为过去50年中观察到的全球变暖负责
  • 温度变化不是平滑的,而是颠簸的
  • 二氧化碳是良好的红外辐射吸收物质,可以阻止大气层泄漏红外辐射
  • 人类有90%的概率要为过去50年观察到的1℉(2℃)的全球变暖负一部分责任
  • 温室效应是真实的,但现在还很微弱
  • 真正的忧虑在于我们预测(基于90%的可能性)温度会在接下来的50年出现巨大增长
  • 二氧化碳往往会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
  • 虽然很多关于气候变暖的说法是假的,但并不代表全球变暖是不存在的
  • 阿拉斯加的变暖是真实可靠而且有据可查的
  • 南极洲的冰体流失和全球变暖预测的结果相矛盾
  • 我们不会用尽化石燃料,耗尽的只是便宜的石油
  • 费—托法生产石油的成本介于每桶40—60美元
  • 节能是减少温室排放的最简单方法,而且这是花费最少的方法
  • IPCC的共识也指出风险是巨大的
  • 美国把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每年的CO2排放量会减少2亿吨
  • 二氧化碳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涉及很大范围的多种方法
  • 在过去的120年里,世界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了约2℉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水平已经达到了20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 增加的二氧化碳则帮助填补了毯子上的一些破洞
  • 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云的未知特性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现象

  •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 波粒二象性:光与物质既表现出粒子性,又表现出波动性
  •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 量子态叠加: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
  • 量子纠缠:两个粒子即使相隔遥远也能瞬间影响彼此的状态
  • 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揭示了量子叠加在宏观世界的荒谬性
  • 观测行为会改变量子系统的状态(波函数坍缩)
  • 量子隧穿效应:粒子可以穿越经典理论中不可逾越的势垒
  • 量子力学不仅改变了物理学,更深刻影响了哲学对现实本质的理解

量子力学:现代科技的基础原理与应用

  • 它们都利用了人类在20世纪发现的量子力学
  • 大部分被我们称为高科技的东西,都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
  • 所有我们认为是粒子的物体,同时表现出波(或波包)的特性
  • 波仅以量子化数量(量子跃迁)获得或失去能量
  • 当一个粒子被探测或测量到时,它的波通常会突变成一条新的波
  • 电子只能处于无法自我抵消的轨道上,这意味着电子波只可能出现特定的频率
  • 电子能是量子化的
  • 量子跃迁说明原子发出的光的颜色也是量子化的,只能发出特定的颜色
  • 光谱指纹为鉴别元素和分子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手段
  • 激光的工作原理是受激发射,一个光子的出现会触发另一个光子的发射
  • 激光发出的光子都具有完全相同的频率和完全相同的方向
  • 光电效应:光子击中材料表面使电子移动,是太阳能电池、数码相机等设备的基础
  • 半导体晶体管的核心特性是能隙的存在,电子能量不能取任意值
  • 超导体工作是因为电子形成库珀对,运动具有能隙,避免能量损失
  • 所有波都是量子化的,但低频率波的量子太小难以观测
  •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说明物理学在理论上就无法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所有细节
  • 隧穿效应使粒子能够穿越看似不可逾越的能量障碍
  • 量子计算机利用粒子波特性,理论上能同时完成海量计算

相对论的核心概念与影响

  • 光速是宇宙中的绝对速度极限,任何物质或信息都无法超越
  • 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
  • 质量与能量等价,E=mc²揭示了物质蕴含的巨大能量
  • 引力不是一种力,而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
  • 同时性是相对的,不同观察者可能对事件是否同时发生有不同判断

相对论中的时间、空间与能量本质

  •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相对论的核心
  • 时间经常被称为“第四维度”,这是一个有用的定义,而非可观测事实
  • 事件需要四个量来确定,所以我们说事件是四维的
  • 真正有趣的是在时间这个维度中,数量会根据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移动速度而改变
  • 时间膨胀现象:移动的旅行者所经历的时间比静止的人更少
  • 爱因斯坦因数公式:√(1-β²),其中β=v/c
  • 洛伦兹收缩:移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变短,新长度=静止长度×爱因斯坦因数
  • 光速不变性:即使观察者在移动,光子的速度仍然是c
  • E=mc²: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 移动物体的质量会增大:动力学质量m=γm₀
  • 静能:即使粒子静止,也储存着巨大能量m₀c²
  • 无质量粒子(如光子)以光速移动,不经历时间,不会衰变
  • 你无法达到光速,因为那需要无限能量
  • 快子:假想中比光速快的粒子,但尚未被发现
  • 同时性是相对的: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
  • 广义相对论:海拔越高,时间流逝越快
  • GPS卫星必须修正相对论效应才能准确定位
  • 中微子有质量,因为它们会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
  • 放射性衰变释放的能量来自质量转化为动能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 宇宙诞生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星系间距离不断增大
  • 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了宇宙的主要成分
  • 恒星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和重元素
  • 黑洞是时空极度弯曲的区域,连光也无法逃脱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残余证据
  • 多重宇宙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无数个平行宇宙
  • 生命可能存在于其他星系的宜居带行星上

宇宙奥秘与科学探索

  • 宇宙正在膨胀,但是如果宇宙是万物的话,它又能膨胀到哪里去呢?
  • 宇宙在大约140亿年前诞生,在此之前又是什么情况?
  • 宇宙学指的是对这些大型物体与大规模空间的研究。
  • 太阳系是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由星际碎片,即一颗称为超新星的恒星爆炸后形成的灰烬——构成。
  • 太阳成为第二代恒星,因为地球含有诸如碳和氧这类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元素。
  • 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距离单位,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
  • 彗星在很远的距离外环绕太阳的小冰体,当它们靠近太阳时,蒸发的气体会制造出“尾巴”。
  • 奥尔特彗星云包含超过10¹⁰颗彗星,但总质量比木星小。
  • 涅墨西斯星理论假定存在另一颗恒星环绕太阳,每2600万年接近奥尔特彗星云,引发彗星暴雨。
  • 大部分恒星周围都环绕着行星,通过多普勒频移探测它们的颤动。
  • 星系是由数十亿颗恒星组成的旋转的恒星团,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其中的例子。
  • 可观测宇宙中的星系数量约为400亿个,比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还要多。
  • 宇宙的大部分质量存在于暗物质中,而我们根本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
  • 暗物质可能是WIMP(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或MACHO(大质量致密晕天体)。
  • 德雷克方程估算星系中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恒星数量,但关键概率因子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 当我们望向太空时,我们看到的就是过去,因为光需要时间传播。
  • 哈勃定律表明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v和距离R成正比:v = HR。
  • 宇宙的膨胀没有减慢,它在加速,归因于暗能量。
  • 大爆炸发生在140亿年前,早期宇宙炽热致密,聚变在最初4分钟创造了氦。
  • 3K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残余辐射,符合理论预测。
  • 重元素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炸中产生,喷射到太空后形成新恒星和行星。
  • 黑洞的逃逸速度超过光速,任何东西都无法逃离。
  • 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可以是弯曲的,宇宙可能有限但无边界。
  • 大爆炸可能创造了空间和时间,“之前”的问题可能没有意义。
  • 万物理论试图统一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弦理论是当前的一种尝试。
  • 弦理论囊括所有力,但尚未做出可验证的预测,且可能是数学而非物理现实。

宇宙创生与恒星演化

  • 宇宙之初,一切皆无没有地球,没有太阳没有太空,没有时间空无一物
  • 时间开启真空爆破从空无一物,到火光四射愤怒的光和热无处不在
  • 宇宙冷却,晶体粉碎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碎无可碎,碎片电子,胶子,夸克攫住彼此,却又被蓝白热灼烧而互相分离
  • 在寒冷中粒子彼此拥抱融合结成原子——氢,氦,简单的原子世间万物皆源于此
  • 恒星深处,原子核是燃料和食物,燃烧和烹饪了数十亿年,熔化成碳、氧与铁,生命和智能的原料由此缓慢而来
  • 超新星!越来越亮亮过千颗星越来越亮亮过百万颗星、十亿颗星,越来越亮亮过整个星系
  • 碳、氧、铁的余烬被逐到太空逃脱自由!冷却变硬它们成为尘埃,一颗恒星的灰烬是生命的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