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读书笔记
- Authors
- Name
- 小土刀
- @wdxtub_com
《熊廷弼之死:揭秘晚明亡国第一罪人竟是皇帝!》这本书撕开大明最后的遮羞布,以熊廷弼的悲剧命运透视晚明困局:皇帝与文官陷入“囚徒困境”,互相猜忌掣肘;财政崩溃让辽东战事沦为无底洞;党争厮杀中,唯一能打的统帅沦为政治牺牲品。作者犀利指出:杀熊廷弼的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而是天启皇帝本人!这本书让你看懂:为何名将横死、忠臣惨遭凌迟,而大明注定走向崇祯死局。
- 熊廷弼之死与晚明困局
- 高淮乱辽与明末辽东困局
- 熊廷弼的崛起与辽东危局
- 杜松冒功败露与辽东困局
- 熊廷弼整顿辽东与女真威胁
- 熊廷弼辽东战略的转变与影响
- 熊廷弼督学江南与东林党争
- 汤熊党争与江南士风案
- 熊廷弼临危受命经略辽东
- “以辽守辽”战略的困境与争议
- 熊廷弼无为而治与辽东外交角力
- 熊廷弼经辽困境与朝堂纷争
- 经抚不和与三方布置之困
- 熊王经抚之争与毛文龙崛起
- 经抚之争与广宁溃败
- 熊廷弼之死与明末党争序幕
- 熊廷弼之死与天启党争
- 天启皇帝的怨恨与熊廷弼之死
熊廷弼之死与晚明困局
- 朝代兴亡,尽是生灵涂炭,总让人有说不出的心痛。我想知道,历史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
- 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下场极为惨烈。
- 闹了半天,原来所谓“名将”就是个“后勤大总管”!
- 熊廷弼的死既不是因为阉党构陷,也不是因为东林党抛弃,而是另有“主谋”。
- 大明朝的囚徒困境。在君臣之间形成的囚徒困境,大大破坏了这个国家的组织能力。
- 明朝始终无法进入能挽救国家于生死关头的军事动员体制,从而走向了躲不开的崇祯朝死局。
- 辽东的边境战争,正将帝国拖入经济破产、社会骚动的巨大危机之中,这场危机深入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 熊廷弼之死,牵扯了天启皇帝、魏忠贤、叶向高、孙承宗、杨涟、左光斗等人的恩怨情仇,触发了天启年间朝堂之中无人能逃的血腥党争。
- 简而言之——大明朝没钱了。
- 这些即将出发的八府巡按们,面临的却是一个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暗流涌动的帝国。
高淮乱辽与明末辽东困局
- 在明朝的公文系统里,辽东有个建州女真的部落酋长叫“奴儿哈赤”
- 努尔哈赤派了3名使者前往朝鲜,说他本来是蒙古人后代,向往中国文化
- 三千建州女真兵马大破一万乌拉军,斩杀了乌拉三千余众,得马匹五千、甲胄三千,大获全胜
- 努尔哈赤率获胜之军绕道朝鲜庆源城返回,穿越朝鲜如入无人之境
- 辽东正在被一位文官嘴里的“奸佞”祸害,即为皇上收税的太监高淮为非作歹,正在动摇帝国东北边陲的国防根基
- 辽东对于大明而言是边防最前线,离京城不过千里,号称"神京左臂"
- 辽东比邻蒙古、女真,兵凶战危,狡猾的夷人屡屡犯边,而税使高淮自从到了辽东以来,敲诈勒索,导致民不聊生
- 高淮奉旨去辽东收税。他年轻时是"混社会"的,在崇文门"收费站"混了个包税的工作
- 重修紫禁城产生了上千万两银子的缺口,为了凑这笔土木预算,万历皇帝想出了一招——收矿税
- 高淮深深体会到收税差事的好处,寻思着找个更能牟利的路子
- 高淮不仅自己赚一分,下面的官吏也要狐假虎威再捞一分
- 每年征税3万多两以致辽东民穷财尽,许多边民逃跑到"夷虏"那边
- 辽东从嘉靖年间就开始破败,到万历年间已经病入膏肓
- 高淮的加入,让辽东再度形成了"囚徒困境":高淮与文官集团互相检举揭发
- 皇帝所问,难道不应该由大明的文武官员给出答案吗?现在万历竟然要向朝鲜官员了解情况
- 高淮被驱逐了,辽东的局势就能转危为安了吗?未必
- 文官和武将的利益捆绑,立刻给万历展示了手下臣子挣脱"囚徒困境"之后的恶果
- 李成梁凭着"两百年来未有之军功"封宁远伯,成为大明在辽东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 努尔哈赤已经拥兵三万,而辽东明军号称有兵八万,但真正能打的家丁还不到八千
- 大明礼部的意思就一条:你们有王长子,为什么不让王长子当国王?
熊廷弼的崛起与辽东危局
- 李成梁和赵楫的馊主意连缓兵之计都算不上,自然无法得到任何支持
- 熊廷弼的经历,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刻苦攻读实现阶层跃升的故事
- 所有人的性格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日后熊廷弼强硬又尖酸刻薄的性格,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养成的
- 熊廷弼的理念是“疑罪从无”,在任上有300多人被判无罪或从轻发落,一时间他被颂为“青天”
- 熊廷弼是典型的“实用型”官员,因为年幼吃过荒年的苦,也深知下层民众之苦,所以积极备荒,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熊廷弼这人的性格就是不事权贵,由此便得罪了沈一贯一党
- 熊廷弼再度呈现锱铢必较、铁面无私的风格,天天混迹于土木灰屑中,在现场监督,让那些想通过工程贪污的太监们无从下手
- 辽东的形势,以一句话总结,就是“三面濒夷,一面阻海”
- 熊廷弼的勘劾奏疏上交之后,并没有引起什么动静,万历将奏疏留中,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封疆失地案就这么草草收场
- 熊廷弼总结出三大问题:一是边关防线崩坏,士气低迷;二是军备松弛,大量军兵逃亡;三是粮饷缺乏,腐败滋生
- 熊廷弼对于辽东状况这种悲观中带有乐观、绝望中含着希望的认识,也决定了他未来几年在辽东的办事风格
- 熊廷弼总体上承认杀款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还是从维护团结大局、提升辽东武备两个基本点出发,选择了支持杜松
杜松冒功败露与辽东困局
- 朝廷最终采纳了熊廷弼的意见,甚至连批示的文字都与熊廷弼一模一样
- 但战与和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朝廷最终定论支持杜松的时候,一场风暴已经在草原上生成
- 这一仗打出了辽东战守的真实底牌:明知道拱兔部会来报仇,也明知对方会从什么地方来,理应早有准备,但真到了蒙古人来了的时候,却没有一点抵抗能力
- 武将们不过是执行了文官的错误命令,所以即使吃了败仗,也没法过多责罚
- 打了败仗一定会有人秋后算账
- 杜松在出击时只斩获26颗首级,此外是把以保密为名招入堡内的一众降夷砍了才凑出了146颗首级
- 熊廷弼在奏疏中指出,杜松的罪行是够得上大辟(砍头)的程度,仅解职不能了事
- 熊廷弼大骂杜松不识廉、勇、功、正四字为何物,扣留赏功银,杀降夷以为勇,诈捷邀利
- 杜松是整个大明以“廉勇”著称的名将,但竟然既盘剥部下又克扣赏银,没有“廉”,还以杀良杀降为功劳
- 一句“切勿说坏了他”,更让人们看到了文武共同欺上瞒下的实质
- 这就是万历皇帝一直心心念念要打破的某种“纳什均衡”
- 大明九边那些大大小小的胜仗,背后到底还藏着多少虚假
熊廷弼整顿辽东与女真威胁
- 万历皇帝破天荒地亲自下旨,着发马价银10万两,户部凑10万两,总共凑齐20万两发往辽镇以备充饷之用
- 这位后世眼中以懒惰著称的皇帝,却从来不会放过任何有关边防、军事的奏疏
- 辽镇原来定额官军9.4万人,现在已经少了2.2万,剩下的还有大量老弱病残,堪战的不过2万余人
- 户部的意见相当于高喊口号,对于消除积弊多年的边镇吃空饷现象没有任何助益;而兵部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 明朝中后期的一个死穴就是缺钱,用黄仁宇的话说,就是这个帝国财政缺乏弹性,无法应对特殊的变故
- 熊廷弼警告朝廷,辽东兵备松弛,被熊廷弼说得要多烂有多烂,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加兵力
- 熊廷弼仍是万历皇帝非常宠信的大臣,并没有因为他在杜松公案中前后失据而动摇分毫
- 这就是所谓简在帝心,对于熊廷弼而言,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 熊廷弼的弹劾不仅让贪将下马,还让一些没有被弹劾的将领闻风丧胆
- 《明史》称他“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 熊廷弼建立常平仓的成功实践,完全得益于他个人的能力和品德
- 熊廷弼把建州女真视为心腹大患
- 努尔哈赤三十载生聚,已成人雄,诡谲多智,信赏必罚
- 熊廷弼认为压制努尔哈赤的战略支撑点在北关,而北关附近与大明关系最好的海西女真是阵眼
- 熊廷弼对于努尔哈赤的戒心可以说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熊廷弼辽东战略的转变与影响
- 熊廷弼在辽东巡按任上,完成了一个能吏“完全体”的进化
- 以守为主,能不打就不打——熊廷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边境战略
- 出塞捣巢是一个伪命题,无论出去打赢多少次,都无法终止外族入寇
- 李成梁斩首15198人,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外族入寇什么时候断过呢?
- 无非就是打过去胜败难料,然后外族就打回来,十倍奉还
- 捣巢捣巢,越捣越糟,边军出塞想要犁庭扫穴,反而使辽东了无生气
- 扎紧篱笆,修好武备,进可攻,退可守,再用钱收买
- 坚壁清野,把屯堡变成“铁乌龟”,以坚强之堡垒延长时日
- 熊廷弼的战略战术思维,基本主导了未来几十年大明在辽东的战略战术
- 从战到守,熊廷弼成了“不正确”的一方
- 需要以“款”为手段制衡各部
熊廷弼督学江南与东林党争
- 熊廷弼在塞北吃糠咽菜数年,为国戍边,劳苦功高
- 朝堂内外蔓延的党争,对熊廷弼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他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场政治旋涡之中
- 熊廷弼随波逐流,成为楚、浙、齐党对抗中正之士东林一派的成员
- 江南之行,熊廷弼与东林党正面交锋,引发了晚明政局中相当引人注目的公案——“荆熊分袒”
- 京察突然变得认真起来,逐渐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
- 汤宾尹才高八斗,不仅自身“高才远识,博学厚志”,还特别好鼓励后进,广收门徒
- 聚集在汤榜眼身边的倒是一批来自北直隶、湖北、山西、江西、广东这些朝中无人的省份的“闲散人等”
- 擒贼先擒王,这一届京察就拿汤榜眼开刀
- 最终万历皇帝一锤定音——他点韩敬为状元,马之骐为榜眼,钱谦益摘得探花
- 这场因为一张落卷引发的公案加上辛亥大计,成为党争开端的重要标志
- 熊廷弼与汤宾尹相交甚欢,相见恨晚
- 熊廷弼有边才,需要他来巡抚辽东
- “东林党”的称谓便由此而起
- 李三才入阁事件加上辛亥京察,通常被认为是东林党作为政治势力开始发力,同时引发了明末党争的标志性事件
- 熊廷弼不得不从最初的政治立场,倒向了东林党的对立面
- 南直隶是所谓中正士人东林党的大本营
- 熊廷弼随身只带了一个衣箱、一个书箱、一个床箱,无牵无挂,两袖清风
- 熊廷弼的选拔标准最看重品行,文章在其次
- 熊廷弼对江南士子的严苛一下子出了名:连顾宪成的公子都敢黜落,谁还敢捋虎须?
- 荆养乔揭发熊廷弼庇护奸徒,杀人媚人,不惩处犯奸淫罪的生员梅宣祚等,反而处理公举生员芮应元等
- 熊廷弼因为与汤宾尹交好,袒护梅家、汤家
汤熊党争与江南士风案
- 汤家与徐、施两家的纠纷,似乎是汤家占理
- 冯应祥就是徐家的职业讼棍,只要有需要,他就出来搞事情
- 所谓讨好汤宾尹杖杀芮永缙一事,显然无法成立;熊廷弼包庇梅家、欺负徐家也无法成立
- 熊廷弼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处理桀骜的生员,以打压屡屡发生的生员借公举闹事
- 二御史相争,必行勘,乃足服其心
- 熊廷弼以酷法杀人,讨好他人有辱品行,有人怀疑就应该辩解释疑,需要行勘
- 得学臣廷弼,豪爽英迈,凡事担荷不疑
- 熊廷弼以力挽江南士风为己任,但有人对他散布谣言,大肆诽谤,这是对熊廷弼的打击报复
- 万历内心是站在熊廷弼一边的,挽留孙玮是为了维持皇帝与朝廷大臣之间的体面
- 荆熊分袒不仅牵扯到地方乡绅间的诸多纷争,还牵涉朝堂上不同政治势力的争斗
- 豪爽英迈,凡事担荷不疑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熊廷弼临危受命经略辽东
- 捅了江南士林的马蜂窝,引发数场公案,在大明朝廷中掀起惊涛骇浪
- 即使朝廷勘核结果表明熊廷弼没错,但回家待勘的处理起到了和罢官一样的效果
- 建州女真的策略是对大明韬光养晦,继续以兼并其他女真部落为首要任务
-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称明朝为“南朝”,与之分庭抗礼
- 努尔哈赤将这些年与大明的冲突加上之前杀祖杀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总结成“七大恨”,突然对大明发动全面战争
- 萨尔浒败绩传来,四路大军三路折戟,13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
- 熊廷弼深知辽东原先是什么样子,加上如今大败之局,地方已经糜烂不堪,军伍空虚、毫无士气
- 辽东残局不及救、不能救。他真心不愿蹚这趟浑水,但此时的他已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感
- 熊廷弼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让士气低迷的沈阳逐渐安定下来
- 无兵无将,熊廷弼也是内心惶急
-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对大明来说,缺的就是钱粮
- 万历四十七年仍然加征200万两以充辽饷
- 辽东花费了一大笔大明岁入,以致有的官员认为,辽东偏远,全国这么调兵折腾,费钱太多
“以辽守辽”战略的困境与争议
- “以辽守辽”在未来十几年里仍然是大明朝野争论的焦点,这里充满了经济与党争的算计。
- “且耕且守,无事调发之繁,而有守战之用。”
- “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莫若用辽人守辽土。”
- 辽人首要的问题是跟蒙古、女真相交日深,他们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便引发了对于辽人可靠性的担忧。
- 熊廷弼对辽东将官极度不信任,认为他们勾结后金,随时可能把辽东给卖了,无法依靠。
- 辽东老百姓也很怕死,守城不听,挖壕筑城不听,采草砍木也不听,心心念念着逃跑。
- 这些逃军在各个新兵招募点报名,不同营头换个“马甲”再报一次,谁也不认识。
- 熊廷弼认为“以辽守辽”之说误边误国,持此说者,不过是想以此为借口,以缓征调。
- 李家在万历中后期已经朽败,从杀良冒功、掩败为功,到贪墨顶替、压榨军民,不仅不再是辽东栋梁,还逐渐变成了辽东的毒瘤。
- “以辽守辽”这一主张是辽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而提出的,他们不想因为客兵客将的调入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其中算计,如此而已。
- “辽人守辽土”的论调,背后牵扯着大明的钱袋子,内地文官一旦感到兵源粮饷的压力增大,都会重提“以辽守辽”。
- 熊廷弼提出了“以固守为正、以短促突击为奇”的战略。
- 这是一种拼国力的策略,要投入海量资源。
- 熊廷弼强调,这是最起码的需求,一分一毫都少不了。
- 到了明末,大明军队借重少数民族武力是不争的事实。
熊廷弼无为而治与辽东外交角力
- 熊廷弼的名将形象或许只存在于文人笔下而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努尔哈赤知道自己根基未稳,如果杀了宰赛,势必将喀尔喀蒙古推向大明一边
- 努尔哈赤的预感是对的。日后宰赛被放回,始终与努尔哈赤为敌,直到自己部族土崩瓦解也没有投降
- 熊廷弼在军事上最大的本事就是什么都不做,从不瞎指挥
- 兵法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熊廷弼的这种指挥艺术,就是一种协调能力,同时满足上下的意见和需求,使之达到某种平衡点
- 耗羡与漂没本应是计划内损失,但是到了各级官员那里,都成了贪污收入的来源
- 双方投入那么多人打了一场,怎么会像前线报告的那样,双方损失都那么少呢?
熊廷弼经辽困境与朝堂纷争
- 莽古尔泰只率百名白甲孤军冲阵,从努尔哈赤后来恼怒的状态可推知,莽古尔泰当时可不是在“逛花园”,他们的确是深陷重围,但城下上万明军居然都没有将其歼灭,实在难以想象
- 占有绝对优势的明军对莽古尔泰孤军最多是打打铳炮、放放箭,根本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作战行动,连白刃战都没有发生
- 沈阳城内外将近3万人,可战者不过六七千人,真正可以倚仗的不过贺世贤手下两三千家丁而已,而这些家丁又多为蒙古、女真的降丁
- 熊廷弼实际上只是一个辽东防务的组织者,并非亲身指挥战斗的将领。他能做的只是将各路人马、粮草调集起来,给部下抗衡敌军的本钱
- 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 廷弼挂众议者三:以嫚骂为气魄,将帅不为用,不能成功一
- 熊廷弼自名“性气先生”,说明熊廷弼也知道自己的脾气。后人大都认为坏脾气是他的致命缺陷
- 吵架时最容易激恼人的,就是用反问句。对方答不出来,心里堵得慌,即使回答上了,也必然会激化矛盾
- 不巧的是,熊廷弼特别善于用反问句
- 熊廷弼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官员对事情不负责任的心态。战争打输了,反正倒霉的只是前线经略,再糟糕一些就是打到北京城下,对大明来说也不是第一回了,睡不着觉的反正是皇帝
- 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身担兵饷重担,皆图全躯保妻子,莫有肯为皇上拼死力争上紧干办者,何况各省镇督抚诸臣
- 如果这样日日拖延下去,那辽东迟早要完,辽东完了,北京还远吗?
- 凡事要预先拿定主意,硬定脚跟,壮定胆气。主意定便不惑错,脚跟定便不忙乱,胆气定便不怯惧
- 万历皇帝对这位呕心沥血的大臣百般容忍、万般支持,对他所要兵将、粮饷,无不一一满足
- 万历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万历的驾崩对熊廷弼来说绝对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他最大的保护人、支持者没了
- 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愒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倚赖
- 姚宗文劾他在五月山城被破,以及在六月十二日王大人屯、白官人屯之战这两战中,前后说法不一,掩过邀功
- 冯三元指控熊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
- 杨涟认为,熊廷弼屡受参劾,已经无心恋战,不能御敌,应该缴还尚方宝剑,停职待罪
- 刚烈男子一刀两断,端不宜效近来顽钝行径,既不认做,又不肯去,使麻木不仁之症受之国家
- 熊廷弼真能得罪人,这一轮参劾,可以说左中右大联合,他居然遭到所有派系的抛弃
- 臣入辽阳,民士庶垂泣而思,遮道而代之鸣,谓数万生灵皆廷弼一城之所留
- 辽事会勘已明。熊廷弼力保危城,功不可泯,因言求去,奉旨回籍,情有可原
经抚不和与三方布置之困
- 明之步兵因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满文老档》评川浙两军)
- 虏中言守城之善,无如清河;野战之壮,无如黑山。(朝鲜对浑河之战的评价)
- 熊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不知何故首倡驱除?(刘一燝为熊廷弼辩护)
- 今日急着,非旧经略熊廷弼不能办此事。(殉难巡按张铨之言)
- 才识胆略有大过人者,使得安其位而展其雄抱,当不致败坏若此。(御史江秉谦赞熊廷弼)
- 忠臣义士岂无枕戈击楫之思?(天启皇帝激将熊廷弼)
- 展布之苦,又不在地方,而在庙堂之上矣。(熊廷弼预见朝堂内斗之害)
- 广宁用骑步对垒于河上,以形势格之,而缀其全力;海上督舟师,乘虚入南卫,以风声下之,而动其人心。(熊廷弼“三方布置”核心战略)
- 凡一方军马钱粮、虏情军机皆得专主,非假非借,不得交还也。(熊廷弼强调巡抚本职权限)
- 经抚不和的根源在于 责任与权力不对等。
熊王经抚之争与毛文龙崛起
- 但前线布防这种事属于战略层面,不是巡抚一个人可以拿主意的
- 抚臣意在以进为守,谓不进必不可守。经臣议上以守为进,谓能守而自可进
- 熊廷弼始终强调形势危险,需要固守而后图战
- 毛文龙是熊廷弼口中的将才
- 毛文龙这一战算是打破了女真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大明朝战役战斗中的水分
- 联合蒙古以制后金,已经成为大明朝野共识
- 熊廷弼对王化贞这种将恢复辽阳寄托在林丹汗一部的做法嗤之以鼻
- 辽东的经抚不和,对辽东军事破坏极大
- 经抚之争的实质也浮出水面——权在谁手
- 明末万事也逃不过党争
经抚之争与广宁溃败
- 叶向高的态度代表了朝中风向,这股风向也是左右经抚不和的重要砝码
- 以明军的实力想要进攻后金、收复辽沈是非常不现实的
- 谁不知道正招是求稳,但时势不许啊
- 辽东久而不决将会动摇国家根本
- 王化贞誓言以六万大军就能一举荡平后金
- 王化贞“以六万军平辽”的奏疏就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李永芳在后金被称为“额附”,对努尔哈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李永芳将策反之事报告给努尔哈赤,并反过来策反了广宁游击孙得功
- 孙得功突然反水,高呼“兵败啦”,导致三万明军全军溃散
- 熊廷弼看到军民汹汹向西的情景,便知事不可为
- 部下兵将士气已丧,不愿进军广宁
- 明朝历时数百年修筑的辽西走廊防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 廷弼试扪心一思: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
熊廷弼之死与明末党争序幕
-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北京城大雪纷飞,广宁失守的消息传来,朝堂内外一片恐慌
- 这场封疆案,在明末的政局中,成为最典型的“囚徒困境”场景,双方都以“出卖”对方,置诸死地为己任
- 熊廷弼身陷囹圄,他不过大棋局中的一颗棋子罢了,命运随波逐流,已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 熊廷弼始终觉得,广宁之败的责任只在王化贞、张鹤鸣,前者是前线总指挥,所有布置、指挥都是王化贞在操作,后者则在朝堂上对他处处掣肘,他已经是被架空的经略
- 判决书指出:“即有盖世之气,料事之明,亦不足以赎丧师失地之罪矣”
- 熊廷弼在狱中曾给人写信,道出他所指望的另一位朝中重臣——邹元标,称“南翁不仆之救,而谁救仆?”
- 广宁封疆案是引发党争的导火索,从孙承宗的奏疏开始,这场持续4年的党争就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 周朝瑞和徐大化的互劾之战标志着党争公开化,双方开始互相攻击对方上疏的大臣
- 王纪参劾沈㴶时,将魏忠贤、沈㴶比作童贯和蔡京,触怒天启,导致自己被罢黜
- 郭巩复出后,将刘一燝、邹元标、杨涟等人定为“邪党”,试图将所谓中正人士一网打尽
熊廷弼之死与天启党争
- 杨涟不但没有举荐,在熊廷弼第一任经略罢官的过程中也没有发挥作用
- 东林这边明显闻到了阴谋的味道,深陷其中的周宗建上疏回怼:怎么推荐李维翰、王化贞的不纠劾,偏偏要冲着熊廷弼来,这不是摆明了以熊廷弼为幌子来打击异己吗?
- 东林党人每次攻击必攀扯上内官魏忠贤,阉党则借着熊廷弼攻击东林党
- 熊廷弼的性命已经成为党争的棋子,东林党一直在救,阉党一直在利用他打击对方
- 魏忠贤利用熊廷弼封疆案图穷匕见,借熊廷弼贿赂东林党求生的指控最终将对手一举歼灭
- 杨涟的《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放出的“大招”
- 天启震怒,回复道:杨涟这些议论都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测,说宫闱之事,怎么就像亲眼看到似的?又屡次将朕身边亲信驱逐,使朕孤立
- 徐大化计上心头,这不还有个熊廷弼吗?被判死刑快3年了,还没行刑,肯定是有人在袒护营救
- 东林骨干全军覆没
- 纵观晚明历史,大明朝的文官团体与皇帝,构成了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
- 终明一朝,实际上就是皇权打破士权,让士大夫文官团队陷入“囚徒困境”的过程
- 东林党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团结大多数人,而成了那个不断“出卖”持不同政见的对手
- 杀熊廷弼者,天启皇帝也。这是封疆案中无法否认的事实
- 熊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门户
- 天启就如他的爷爷万历挣脱张居正的控制一样,等翅膀硬了,终究是要挣脱大人的控制
天启皇帝的怨恨与熊廷弼之死
- 杨涟、左光斗、周朝瑞、汪文言凶恶小人,目无法纪,素与内侍王安互相交结,妄希定策,首倡移宫,夤缘作弊,符同奏启,威逼康妃,亏朕孝德。
- 明欺朕之幼冲,欲张己之凶焰。
- 朕虽冲龄。
- 寸斩尚有余辜!
- 辽事岂可为,但当寻一散场耳。
- 自朕冲龄践祚,值东林邪党盈朝,或陷朕之孝德不光,或弃祖宗封疆不顾。
- 熊廷弼刚而骄,唾骂一世,谓皆出己下;此虽成功,亦不能居,况功未成乎。
-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