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大国出行】读书笔记

Authors

《大国出行》震撼揭秘:汽车产业如何成就中国城市崛起与衰败!本书通过长春、底特律双城对比,深度剖析汽车工业1:10经济拉动效应,每1元增值带动上下游1.65元增长,每1个岗位创造7个就业的神奇乘数!从一汽合资困局到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转型,揭示产城融合核心密码:单一产业是诅咒,多元创新才是出路!想要看懂中国制造崛起与城市命运,这本书不容错过!


汽车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 汽车工业涉及100多个相关行业,以1:10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 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就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76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0.89元的增值
  • 汽车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7个就业岗位
  • 产无城不立,城无产不兴
  • 城市的兴起源自人的聚集,城市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承托起人类对物质文明的美好希望
  • 改善民生不仅是振兴经济与道德文化的基础,也是治国富民的根本
  • 汽车强国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国家能否构建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
  •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文明沉淀的过程
  • 人文特质才是决定一个城市长远命运的"社会资本"

长春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双城记

  • 随着威廉·杜兰特、道奇兄弟和沃尔特·克莱斯勒等人纷纷在此开创自己的产业,作为由法国人建立的皮毛交易中心的底特律,一跃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汽车工业之都。
  • 最重要的还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 这也让长春在多年之后,成了汽车工业又一个“应许之地”。
  • 他用自己的题词,否定了将此厂命名为“毛泽东汽车厂”的想法。与此同时,在汽车厂名前冠上“第一”字眼,既强调这个汽车厂的重要地位,又表明毛主席对中国汽车业寄予的厚望。
  • 最后,在细致的、通盘的对比和研究中,陈云意识到,如果这个汽车厂全年的生产量是3万辆汽车,就需要2.4万千瓦的电力。
  • 因此研究的结果是,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厂只能够设在东北。
  • 这不仅是因为东北靠近苏联,而且还因为它有着丰富的钢铁和煤炭资源。
  • 但是,它真正作为城市的历史只有一两百年,还仅仅处于城市发展的“稚嫩”阶段。
  • 与汽车工业对底特律的塑造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汽及拖拉机厂、客车厂、纺织厂这些国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动了长春的快速发展,也让长春刷出了存在感,甚至是优越感。
  •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初期还是理想飞扬的时代,南方的大批制造业人才,或者像从北京第一机械制造学校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仅仅怀揣着一本《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就来到了这个“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从此就是一辈子。
  • 尽管初建时偏居于长春的西南一隅,但一汽一落地,便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自洽的社会。
  • 更让长春感到自豪的是,这个企业的存在,在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同时,也让它一下子摘得了“汽车城”这个称号。
  • “创造条件让一汽翻身”也成了每个入厂员工,以及长春市民的共同心愿。
  • 三十年过去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段坎坷的道路,产品落后了,技术改造没有如期进行。工厂大而全,生产效率低……
  • 地方为一汽配套能力差,专业化协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 美国东北部那个举世瞩目的城市——底特律,既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部,而且在底特律,“几乎找不到一家工厂不是为汽车工业服务的”。
  • 从1979年到1986年,一汽开始了自身历史上的“二次创业”。
  • 扶持一汽,就是在扶持长春自身的工业建设。
  • 长春,中国的‘底特律’在腾飞。
  • 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个喊出“要做底特律”的城市。
  • 中国一汽与奥迪的牵手合作,恰逢时代的机遇,是双方洞见和勇气的成果。
  • 克莱斯勒的傲慢和狮子大开口——比如说要一汽另交1760万美元的天价“入门费”,就让人很难接受,谈判难免反复。
  • 改变长春面貌的,无疑是一汽在合资之后的快速腾飞。
  • 一汽每年的利税仍可占长春市财政收入的70%,占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
  • 这也让长春进一步抱紧一汽这条“大腿”,“举全市之力支持一汽发展”。
  • 不怕“一业独大”,就怕还不够大。
  • 6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让一汽很好地担负起了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重任,也让它在悄然之间改变了长春的人才、地理及产业结构。
  • 捆绑得太紧,一旦一汽感冒,长春就会打喷嚏。
  • 谁也想不到,底特律会有衰败的一天;同样你也想象不到,长春很快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市场经济在全国的全面铺开让市场成了配置资源的胜负手,但东北浸淫在老国企氛围中多年,习惯了“等、靠、要”,在服务意识和营商环境的打造上欠缺动力和活力。
  • 刨根问底,这多少跟一汽身为国企,更是“共和国长子”有关联。它不可能像很多民营企业那样在商言商,而是在商言政,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
  • 作为“市场换技术”的先行者及典型代表,一汽过分依赖合资品牌带来的光环和利润。
  • 拐杖多了,反而不会走路了。
  • 一汽的一次次感冒,让长春连续打了好多个喷嚏。
  • 但更内在的原因,是单一产业的诅咒。汽车产业的兴旺成就了底特律,然而一旦汽车产业出问题,底特律也就跟着出问题了。
  • 2013年7月18日成为底特律的“耻辱之日”。这一天,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
  • 无论是撑起东风集团半壁江山的武汉,还是一汽集团已经成为城市名片的吉林长春,哪怕是观致、奇瑞·捷豹路虎的根据地常熟,无论城市大小,内心都有一股狂热,‘或许某一天我将会是中国的底特律’。
  • 不再争当底特律、避免成为底特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汽车产业弃之不顾。相反,在长春看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以赴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 如今的长春,也正在打两场保卫战——一场是汽车产业保卫战,一场则是城市保卫战。两场战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在汽车产业保卫战中,长春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留住一汽的“心”,一方面是推动一汽的“身”。
  • 一旦一汽在销售、研发和设计方面的瓶颈突破了,企业复兴了,自然就能让长春自身的制造基地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造福于本地。
  • 除了一汽,长春拿得出手的还有前身为长春客车厂的轨道客车。
  • 对长春来说,未来要想突破自身的瓶颈,也一定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和大数据等产业上发力。
  • 这既是要求,也是情怀。

竞合求索中的产城升级路径

  • 竞合求索中的产城升级
  •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 产业与城市功能需协同推进
  • 创新驱动与资源优化配置是关键
  • 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升级全过程

重庆汽车产业的狂飙与转型

  • 有人说,重庆是有导航也会迷路的城市,也是自主品牌和豪华车的天堂。
  • 长安与铃木在1993年成功“领证”,合资成立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主打廉价小型车的长安铃木风靡中国市场,被誉为“小车之王”。
  • 重庆的汽车工业伴随着长安汽车的发展而快速成长,2006年长安开启自主品牌板块,大举进军乘用车市场。
  • 重庆形成了“长安为龙头,‘摩转汽’企业为辅”的“汽车江湖”,涌现出一批像银翔、小康、鑫源这样的民营车企。
  • 2009年,重庆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118万辆,位居全国前三。
  • 重庆汽车产业在2018年突然“大失速”,产量同比下滑35.89%,远高于全国平均降幅。
  • 重庆汽车产业的问题在于布局多是传统的燃油机车企,产业链低端,受到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制约明显。
  • “长安一黄知天下秋。”2018年,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工业中唯一出现效益负增长的行业。
  • 重庆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当作自身转型升级的两大关键,提出到2022年年产新能源汽车约4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约120万辆。
  • 长安在2017年抛出“香格里拉计划”:到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意义的燃油车,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
  • 成渝区域一体化成为趋势,竞争诚可贵,合作价更高,两地汽车产业拥有更多共同话题。
  • 重庆未来需“东张西望”,既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也要与成都合作共同做大局面。

共创新生时代的“爆城”

  • 共创新生时代的“爆城”

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变革与竞争格局

  • 广州标致从“躺赢”到“一车难卖”,法方高高在上的经营理念和垄断零部件策略导致失败
  • 曾庆洪采取“小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思路,帮助广汽本田实现万辆即盈利的创举
  • 广汽在与本田合资之后,又在2004年9月牵手丰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 日系车在广东的成功得益于珠三角务实文化、低油耗偏好和香港汽车文化的影响
  • 王传福进军汽车产业时遭遇股价暴跌,但他坚持“执迷不悔”,最终抓住电池核心技术优势
  • 比亚迪在出租车和公交领域率先实现电动化,帮助深圳成为全球首个电动出租车运营城市
  • 智能网联汽车才是未来汽车的真正分水岭,中国与西方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
  • 小鹏汽车定义自己为“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动智能汽车”,注重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
  • 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明确“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 恒大通过粗暴并购逻辑布局新能源汽车,投资覆盖整车、电池、电机和销售网络
  • 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打造比肩硅谷的国际一流湾区,形成区域协同和产业链互补优势
  • 广深在“新四化”竞争中共存“老中青”三代车企,体现开放创新与产业积淀的融合
  • 政策推动下,广州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10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区域一体化加速,珠三角城市通过分工合作形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集聚带
  • 单家企业或单座城市很难吃下整块蛋糕,未来汽车制造需要区域合力和生态协同

中国车企新四化进展表

  •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年。
  • [8]《携手三十年始终不忘初心|一汽奥迪仍愿“先行”,开启“新合资时代”辉煌!》,邓邓,广州参考,2018年11月26日。
  • [15]《中国汽车史话》,徐秉金、欧阳敏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 [32]《门外车谭:邓小平拍板“轿车合资”》,李安定,新浪汽车,2018年2月27日。
  • [41]中国汽车“3+6”是指一汽、东风、上海三大集团加上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菲亚特、浙江吉利六个独立骨干轿车企业。
  • [43]《广州市汽车产业2025战略规划》,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3月29日。